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返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

  智度菩萨母 方便以为父 一切众导师 无不由是生

  法喜以为妻 慈悲心为女 善心诚实男 毕竟空寂舍

诗句: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返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译文:
此时,大迦叶赞叹地说:“真是太好了!太好了!文殊师利菩萨,你这样一说真是太棒了。确实如此,尘世的烦恼就像种子一样,是成佛的基础。我们这些人现在已无法再承担起证悟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志了;即使是犯下五无间地狱这种极重的罪业,仍能生起对佛法的信仰,但对我们来说永远无法产生这样的觉悟。就好像那些根基败坏的人,他们对于世俗的欲望已经没有益处了。同样地,那些已经断了声闻乘习气的人,在佛法中也再无帮助,永远不会有这样的志愿。因此,文殊师利菩萨!一般众生对佛法的领悟会有反复,但声闻们却不会有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众生听到佛法都能兴起出世的道心,不断追求三宝,即使声闻在一生中听到佛法、力勇、无畏等教诲,也无法真正地生出出世的道心。”

赏析:
这段对话展现了佛教中关于“凡夫”与“声闻”的深刻见解。大迦叶以“尘劳之畴”和“为如来种”比喻众生在轮回中的根基状态,指出声闻虽听闻佛法,却难以真正理解并实践佛法中的出世修行。维摩诘则用诗偈回答,强调了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功德成就,而在于内心的觉悟,即“无上道心”,以及对于佛法的坚定信念和不退转的心志。同时,他批评了那些虽有听闻佛法之名却未能深入理解佛法真谛的人,指出他们虽然能够生起佛法的信仰,但缺乏实际修行的智慧和方法,因而无法真正实现佛法的修行目标。整段对话反映了佛教中关于智慧、修行和解脱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宗教哲学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