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诗句
维摩诘所说经 ·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译文
妙臂菩萨说:“菩萨之心和声闻之心是两种不同的境界。通过观察内心,看透其虚妄的表象,就不存在菩萨的心和声闻的心了,这就是进入无差别的境界。”
弗沙菩萨说:“善行和不善之行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如果不能摆脱善行和不善之行,那么就能进入一个不受任何事物束缚的境界,这就是进入无差别的境界。”
师子菩萨说:“罪和福是两种对立的存在。如果能够彻底理解罪的本质,那么罪和福就没有区别了,因为有了金刚般地智慧来洞察一切,就不会被束缚或解脱。这就是进入无差别的境界。”
师子意菩萨说:“有所得和无所得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如果能对一切法达到一种平等的认知,那么就不会有得也感到不足,也不会感到没有得也不足以满足。这样的状态就是进入了无差别的境界。”
净解菩萨说:“有为和无为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如果超越了所有的执着,就像虚空一样,用清净的智慧去观察一切都是没有障碍的。这就是进入无差别的境界。”
那罗延菩萨说:“世间和超脱世间是两种不同的境地。世间的本质就是空,也就是说超脱世间就是世间本身。在这个境地中既不是进去也不是出来,既不是扩张也不是有限的。这就是进入无差别的境界。”
善意菩萨说:“生死和涅槃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如果能认识到生死的本质,那么生死就不再存在,也不再有任何的束缚和解脱,既不产生也不消失。这样理解的人就是达到了无差别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是佛教经典《维摩诘所说经》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入不二法门”的概念。在佛教中,“不二”是指事物的两个方面(如善与恶,苦与乐)本质上是统一的,没有分别和对立。通过修行可以达到对这两种对立面的彻底理解和接受,从而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达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心灵自由的境界——即“入不二法门”。
诗中通过列举几位菩萨的观点,阐述了如何通过内观、觉知和智慧来达到这个境界。每个菩萨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方法,体现了从多个角度探索“入不二法门”的可能性和路径。这些菩萨的观点反映了印度佛教的多样性和深刻性。例如,妙臂菩萨强调通过观察内心的空虚来认识真实的自我;弗沙菩萨提出通过超越善恶来达到超越;师子菩萨通过认识到罪福的平等来超越;师子意菩萨通过达到对所有法的平等认知来超越。
这些论述不仅展示了佛教对于宇宙真理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修行者的多种可能性和路径。它们鼓励读者深入思考自己的内心,探索生命的真谛,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