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诗句及译文

维摩诘所说经 ·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诗句:

  • 乐实菩萨曰: “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译文:

  • 乐实菩萨说:“真实与虚假被定义为两种。能够看见真实却仍然看不见真实的人,更不用提那些看不到真实的东西的人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是肉眼能看到的,只有通过智慧的眼睛才能看到,而这双智慧的眼睛既不可见也不可不可见,这就是进入不二法门的境界。”

赏析:
维摩诘通过乐实菩萨的话,表达了“真”和“假”在本质上都是相对的概念。真实是可以通过感官感知到的,但超越这些直接经验的存在则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边界。文殊师利提出了“无言、无说,无示、无识”,强调了沟通与表达在语言之外的可能性,即通过沉默和内在体验来理解和领悟。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的言语交流模式,指出了超越言语的真理可能存在于更加根本和内在的理解层面。

译文解释与注释

  • 乐实菩萨曰: “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

  • 注释: 这里指出,实际存在的“实”与不存在的“不实际”的“不实”构成了二元对立,而那些已经看见了“实”(如视觉、听觉等感官经验)的人,甚至无法看见或体会到“不实”的存在。这反映了一种超越感官认识的深度理解。

  • 文殊师利曰: “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 注释: 文殊师利提出,真正理解一切现象的方法是保持沉默、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表达或认知活动。这种状态超越了常规的对话和辩论,达到了一种真正的内省和洞察。

  • 文殊师利叹曰: “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 注释: 文殊师利赞叹这种不使用言语和符号的沟通方式,认为这种方式是最接近真理的路径。他进一步指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使用语言和文字,而是在于理解事物的本质。

结语

整个对话体现了从直观的感官经验到超越语言和概念的思维过程的转变。维摩诘和文殊师利通过他们的言辞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真理:真理常常隐藏在日常生活的语言和表象背后,需要通过更深层次的内在理解和体验来发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