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
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
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
皆曰:「唯然!已见。」
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
诗句释义与赏析:
1.“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 ‘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
- 关键词:“彼得”、“神通菩萨”、“声闻众”、“天人”。
- 注释:“彼得”可能是指“我”,表明说话者的身份或身份的转变。 “神通菩萨”和“声闻众”指的是拥有特殊能力和知识的人,“天人”则是佛教中一种高级的存在,通常指具有神通和智慧的人。
- 赏析:这一句描绘了场景中的人物众多且有不同层次,他们共同发出求救的声音,显示了一种紧急和求助的气氛。
2.“无动佛言: ‘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
- 关键词:“无动佛”、“维摩诘”、“神力”、“所作”。
- 注释:“无动佛”即不动如来,佛教中的一位佛陀,这里他否认了自己所作出的一切变化。
- 赏析:这句表达了一个超越世俗的真理——真正的力量和影响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层面而非外界的作为。
3.“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
- 关键词:“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
- 注释:“未得神通者”指的是那些尚未获得超自然能力的人。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即使是未获得神通的人,也能通过内在的觉醒而体验到世界的真实面貌。
4.“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 关键词:“妙喜世界”、“入此土”、“不增减”、“不迫隘”、“如本无异”。
- 注释:“妙喜世界”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象征着精神上的平和与美好。
- 赏析:描述了进入这个世界后,一切保持其原有的美好和宁静,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展示了一个和谐的世界状态。
5.“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 ‘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皆曰: ‘唯然!已见。’”
- 关键词:“释迦牟尼佛”、“诸大众”、“无动如来”、“严饰”、“菩萨行净”、“清白”。
- 注释:“释迦牟尼佛”是佛教中佛陀的一种称呼,代表觉悟者的最高境界。
- 赏析:通过观察和描述无动如来及其国家的状况,揭示了一个理想化的净土景象。
6.“佛言: ‘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
- 关键词:“佛语”、“菩萨”、“清净佛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生世世”。
- 注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一种极高的修行境界,代表着对真理的追求。
- 赏析:这段文字强调了通过学习无动如来的修行方法,可以实现进入理想净土的目标,同时也体现了众生对于更高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7.“佛告舍利弗: 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
”
- 关键词:“舍利弗”、“妙喜世界”、“无动佛”。
- 注释:“舍利弗”是释迦牟尼佛的另一个名字,用来称呼他的弟子们。
- 赏析:最后一段是对读者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去观察和体验这个美妙世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