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

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着。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

诗句释义与译文

诗句

  1.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
  2. 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着。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

译文

  1. 那时, 世尊向维摩诘询问:“你想见到如来,用什么方法去观想如来呢?”
  2. 维摩诘回答说:“就像观察自身的真实本性一样,观察佛也这样。我观察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也不去,现在仍然没有位置。不观察色,不看色像,不看色的本质;不观察受、想、行、识,不看认识像,不看认识的本质。它不是由四大形成,与虚空同在;六入都没有积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心灵都已经过去;不在三界之内,三垢已经远离;顺着三个解脱门,具备三个智慧,与无明相同;不呈现也不隐藏,不显现也不隐蔽;不施舍也不吝啬,不戒禁也不犯戒,不忍心也不愤怒,不进取也不懈怠,不定心也不紊乱,不聪明也不愚蠢,不真诚也不欺诈,不来也不去,不出也不进,一切都被言语切断。这不是福田也不是不福田,不是应该供养的也不是不应该供养;不是可以获取也不是不可以获取,不是有相也不是没有相,同真际和法性;无法用言语来衡量也不能用言语来衡量;不是大也不是小,不是可见也不是不可见的,不是能感知的也不是不能感知的,离开种种执著就能达到一切智者的水平,与众多众生平等。”对于所有佛法没有分别没有缺失,一切都是没有过失的,没有浊气也没有烦恼;没有造作也没有兴起,没有生死也没有灭没;没有恐惧也没有忧虑,没有喜悦也没有厌烦;没有执著什么都没有拥有过也没有应当拥有过的,现在什么也没有得到也没有应当得到的,不可以再用任何语言或文字来区分或说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维摩洁对佛教教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通过对比自己和佛陀的观察方式,强调了一种超越世俗认知的境界。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维摩诘通过他的回答展示了一种超越言语描述的智慧。

注释

  • 维摩诘:古印度的一位著名菩萨,以其深奥的教理和高深的修行闻名。
  •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指《维摩诘所说经》中的第12品,是该经的第十一品。
  • 世尊:即佛陀,是佛教中的导师。
  • 诸法: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注释解释

  • “尔时”:指那一刻或者那个时候。
  • “如自观身实相”:意指如同观察自己的本相一样。
  • “观佛亦然”:表示对佛陀的观察也是如此。
  • “前际不来”:指佛存在于过去的空间中但并不实际出现在未来的时间之中。
  • “三垢已离”:指的是通过修行达到了清净的状态。
  • “顺三脱门”:指通过三种途径摆脱束缚。
  • “一尘不起”:形容心如止水。
  • “非四大起”:指的是不被物质所动。
  • “五阴无余”:指五阴(五种欲望)皆已消除。
  • “一切言语道断”:意味着超越了言语和文字的表述。

整首诗通过对维摩诘与佛陀的对话形式展现了佛教的一种超然境界和深邃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