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诸正士!菩萨以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诗句:

维摩诘所说经 · 菩萨行品第十一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译文:

维摩诘所讲经中,第十二品讲述了菩萨修行的道理。菩萨之所以不住无为,是因为他们学习了空的理论,但不是为了通过这个理论来验证什么;他们学习了无相、无作的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修习了无起的理论,但这并不是为了证明某种存在的状态;他们观察世界的变迁和无常,但他们并不因为对善的本源感到厌烦;他们看到世间的痛苦,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憎恶生命的终结;他们观察到自己的无我状态,并以此教导他人;他们专注于寂灭的境界,但这并不表示他们会永久地沉溺于此;他们关注于远离执着,并在此过程中修养自身;他们没有归宿之处,但他们追求的是善道;他们看到了生的无尽,但并不是依靠生的力量去承载万物;他们认识到无漏的实践,但并不因此而停止追求解脱之道;他们没有进行任何行动,但却以行动的方式教化众生;他们超越了对空的理解,但不因此而放下慈悲;他们遵循正法的地位,但并不局限于小乘的修行;他们对所有事物都持怀疑态度,没有一个是确定的、真实的,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圆满的福德、禅定、智慧——这些都是他们修行的目标和结果。只有按照这些原则修行,才能称之为“不住无为”的菩萨。

注释:

  •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
    此句解释了菩萨修行的目的,即不追求虚无飘渺的状态或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具体的修行行为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提升。

  • 修学空,不以空为证;
    指菩萨在学习佛教的空性理论时,不是为了通过空性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是通过理解和接受事物的无常性和空性来减少自我执著。

  • 大慈悲故,不住无为;
    由于菩萨有大慈悲心,他们不会因为自己达到了某种无为的境界而停滞不前,而是继续传播慈悲,帮助更多众生。

  • 集法药故,不住无为;
    这里指的是菩萨收集佛法(教义)就如同药物一样重要,他们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无为的修行上,而是持续地积累和实践佛法。

赏析:

维摩诘所说经中的这一段话,深刻地阐述了菩萨修行的精神实质。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仅仅是对外境的领悟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将这些领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想。菩萨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体验,最终的目标是超越有为的境界,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无为状态,这种状态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完全放弃追求,而是以一种更加平和、智慧的方式来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