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三]注[一]献帝春秋曰:天子初至洛阳,幸城西故中常侍赵忠宅。使张杨缮治宫室,名殿曰扬安殿,八月,帝乃迁居。
注[二]献帝纪曰:又领司隶校尉。
注[三]张璠汉纪曰:初,天子败于曹阳,欲浮河东下。侍中太史令王立曰:“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牛斗,过天津,荧惑又逆行守北河,不可犯也。”由是天子遂不北渡河,将自轵关东出。立又谓宗正刘艾曰:“前太白守天关,与荧惑会;金火交会,革命之象也。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立后数言于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公闻之,使人语立曰:“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
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三]
译文:九月,皇帝亲自率领军队向东出发,任命曹丕为大将军,并被封为武平侯。自从天子被迁往洛阳之后,朝廷日渐混乱,到了这个时候,宗庙和国家的制度才得到确立。
注释:
- 轘辕:古地名,位于现在的河南省禹州市。
- 天子西迁:指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己成为实际上的皇帝,但名义上仍称汉献帝。
- 朝廷日乱:指当时朝政混乱,无法正常运转。
- 宗庙社稷制度始立:指汉朝的宗庙和国家制度得到重建。
赏析:
此诗反映了曹操巩固权力、恢复汉室的决心。通过描述皇帝亲征的行动,展现了曹操的权威与对国家秩序的掌控。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及曹操在维护汉室尊严和稳定方面所作的努力。
八月,帝乃迁居。
译文:八月,皇帝才将居住地迁回洛阳。
注释:
- 八月:具体时间不详,可能是建安五年(200年)。
- 帝乃迁居:表示皇帝最终决定回到洛阳,继续他的政权。
赏析:
此句表明,尽管曹操一度被迫离开洛阳,但在形势有所好转后,皇帝终于决定回到洛阳。这显示出曹操的坚定决心和对汉室的支持。
献帝春秋曰:天子初至洛阳,幸城西故中常侍赵忠宅。使张杨缮治宫室,名殿曰扬安殿,八月,帝乃迁居。
译文:根据献帝春秋的说法,当天子第一次来到洛阳时,他前往了城西旧有的中常侍赵忠的住所。他让张杨负责修缮宫殿,并命名新殿为扬安殿。在八月,皇帝最终搬进了新居所。
注释:
- 献帝春秋:古代史书,记载东汉末年的历史。
- 天子初至洛阳:指汉献帝被曹操挟持后,首次抵达洛阳的情况。
- 使张杨缮治宫室:指曹操命令张杨负责修建和维护皇宫。
- 名殿曰扬安殿:指新宫殿的名称为扬安殿。
- 八月,帝乃迁居:指天子在新宫居住的时间是在八月。
赏析:
此句展示了曹操对洛阳的重视以及对汉室的忠诚。通过修复和维护皇宫,曹操向汉室展示其恢复统治的决心。同时,这一举措也为汉献帝提供了暂时的避难所,体现了曹操在维持汉室存续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