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公不许。九月,进军渡渭。[三]超等数挑战,又不许;固请割地,求送任子,公用贾诩计,伪许之。韩遂请与公相见,公与遂父同岁孝廉,又与遂同时侪辈,于是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既罢,超等问遂:“公何言?”
遂曰:“无所言也。”超等疑之。[四]他日,公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
遂、超等走凉州,杨秋奔安定,关中平。诸将或问公曰:“初,贼守潼关,渭北道缺,不从河东击冯翊而反守潼关,引日而后北渡,何也?”公曰:“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关;贼悉觽南守,西河之备虚,故二将得擅取西河;然后引军北渡,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以有二将之军也。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五]既为不可胜,且以示弱。渡渭为坚垒,虏至不出,所以骄之也;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始,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公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觽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诗句:
- 诗句:“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
- 翻译:曹操的军队驻扎在渭水以南,派遣使者请求割让黄河以西的土地以实现和平。
- 注释:此句描述了曹操在军事上的策略,即通过外交手段来缓和与韩遂之间的矛盾,从而避免直接的冲突。
- 诗句:“九月,进军渡渭。”
- 翻译:到了九月,曹操的军队开始渡河,准备进行决战。
- 注释:此句反映了当时战争的背景,即军事行动的开始。
- 诗句:“超等数挑战,又不许;固请割地,求送任子。”
- 翻译:韩遂多次挑战,但曹操都没有回应;他坚持要求割让土地,并请求曹操允许他的儿子担任将领。
- 注释:此句揭示了曹操对韩遂的强硬态度,以及韩遂为了儿子的未来而不得不妥协的情况。
- 诗句:“公曰:‘无所言也。’超等疑之。”
- 翻译:曹操回答说:“没有其他的话要说。”这使得韩遂更加怀疑曹操的真实意图。
- 注释:此句反映了曹操的冷静和坚定,以及对韩遂疑虑的应对策略。
- 诗句:“他日,公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
- 翻译:有一天,曹操再次写信给韩遂,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补充,这些修改似乎是由韩遂完成的。这使得韩遂的疑虑更加深重。
- 注释:此句揭示了曹操对韩遂书信内容的精心处理,以及这种处理方式对韩遂心理的影响。
- 诗句:“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
- 翻译:我顺应他的言辞答应了他的要求,这样他就可以安心,不会对我构成威胁。我还会积蓄军队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对他发起攻击,就像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战争中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
- 注释:“疾雷不及掩耳”形容事情发展迅速,出人意料。
- 诗句:“吾始,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公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