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十二月,军还谯。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冬,作铜雀台。[一]注[一]魏武故事载公十二月己亥令曰:”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这首诗是曹操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一段记载。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1. 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

  • 注释:设立扬州郡县的官员,开辟芍陂(位于安徽寿县)进行屯田(即在田间耕作)。
  • 译文:设立了扬州郡县的官吏,并开始在芍陂地区进行农耕。
  • 赏析:这一段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策略,即利用屯田政策来稳定社会秩序和经济基础,同时也体现了曹操对农业的重视和支持。

2. 十二月,军还谯

  • 注释:十二月,军队返回了谯县。
  • 译文:在十二月期间,军队回到了家乡谯县。
  • 赏析:这一事件表明曹操在处理完军事任务后,选择回到自己的根据地,可能是为了巩固统治或调整战略布局。

3. 十五年春,下令曰:“………”

  • 注释:第十五个春天,他发布了一个命令。
  • 译文:在第十五个春天,他发出了一个命令。
  • 赏析:这段文字揭示了曹操作为一位领袖的决策过程。他通过颁布命令来指导和推动国家的发展,显示出他的智慧和远见。

4.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 注释:如果孟公绰是赵国、魏国的高官,那么他一定会被认为很优秀;但是,如果他只是滕国、薛国的大夫,那么人们就不会认为他是贤能的。
  • 译文:如果孟公绰是赵国和魏国的高官,他就会被认为非常优秀;但是如果他只是滕国和薛国的大夫,那么人们就不会认为他是贤能的。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不同官职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人们对人才评价的标准,也反映了曹操对于选拔和利用人才的严谨态度。

5.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 注释:如果必须使用廉洁之士才能用得当的话,那么齐桓公如何能够称霸世界?
  • 译文:如果非得使用廉洁之士才能用得好的话,那么齐桓公又怎样能称霸世界呢?
  • 赏析:这里的比喻表达了曹操对于政治清明和用人之道的重视。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在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更在于其治理方式和领导层的清廉。

6. 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 注释:天下是否有像被褐怀玉的人,在渭水之滨钓鱼?是否有盗取嫂子财物的人,却因为无知而被忽略?各位仁兄辅佐我,明正是非,广纳贤才。
  • 译文:世界上是否有像穿着粗布衣物却怀抱美玉的人,在渭水之滨垂钓?是否有盗贼娶了自己的嫂子,却因为无知而被忽视?各位仁兄辅助我,公正地分辨是非,广泛地选拔人才。
  • 赏析: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曹操对于道德和正义的强调,以及他希望建立一个公平正直的政治环境的愿望。同时,这也展现了曹操对于人才的渴望和包容心态,愿意给予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机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