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二]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觽。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一生征战无数,成就非凡,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
诗句:
- 山阳公载记曰:此句表明曹操的记载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山阳公是曹操的称号,载记则是记录历史的书籍。
- 公船舰为备所烧:指曹操的船只被刘备的部队焚烧。
- 引军从华容道步归:撤退时选择步行,避免船只的损失。
- 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行军过程中遇到了严重的泥泞和狂风暴雨。
-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让士兵背着草料填平泥地,让骑兵得以通过。
- 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表示对刘备的尊重,认为刘备和自己同道,只是计策晚了一些。
- 备亦放火而无所及:指刘备也在赤壁之战中点火攻击曹操。
- 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指公元208年春天,曹操的军队到达谯县,准备制造轻便的船只,组建水军。
- 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秋季七月,曹操的军队从涡入淮河,经过肥水,驻扎在合肥。
- 辛未,令曰:这是命令的日期,辛未指的是辛丑日。
- “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这是对过去战争的描述,强调了战争带来的苦难。
- 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表达了对于战争的无奈和痛苦。
- 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这是关于战时粮食供应的命令,确保阵亡士兵的家属不会因饥饿而死。
- 长吏存恤抚循:这是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要求,要关心慰问这些失去亲人的士兵。
译文:
在山阳公的记录中,我们得知曹操的舰队被刘备烧毁,随后撤退时选择了泥泞不堪的华容道进行徒步撤退。由于道路不通,再加上狂风暴雨,曹操不得不让士兵背负草料填补泥地,以便让马匹能够通过。虽然这样做牺牲了许多士兵的生命,但最终他们还是走出了泥潭,继续前行。曹操对刘备的尊重体现在他称刘备为自己的朋友,并认为如果不是自己的计谋稍晚一些,他们就不会成为敌人。同时,他也提到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点燃战船攻击曹操。
曹操的军队在公元208年春天到达了谯县,开始准备建造轻便的船只,以组建一支强大的水军。秋季的七月份,他们从涡水进入淮水,经过肥水,最终驻扎在合肥。
在公元208年的某个辛未日子,曹操发布命令:“自从不久前以来,我军多次出征,有时遇到了瘟疫,导致许多士兵死亡无法回家,他们的家人因此而怨恨和孤独,百姓也因此流离失所,但是仁慈的人难道会乐于看到这一切吗?我们只能这么做,别无选择。”这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曹操的无奈。他下令确保阵亡士兵的家属不会因饥饿而死,这对政府官员是一个要求,要求他们关心并安慰这些失去了亲人的士兵。
赏析:
曹操的这段记录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领袖的深思熟虑和对民生的关怀。他在面对困境时的果断决策和对士兵及其家属的同情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他的政策也反映了他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