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践阼,至德广被,格于上下,天人感应,符瑞并臻,考之旧史,未有若今日之盛。

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时已至而犹谦让者,舜、禹所不为也,故生民蒙救济之惠,髃类受育长之施。今八方颙颙,大小注望,皇天乃眷,神人同谋,十分而九以委质,义过周文,所谓过恭也。臣妾上下,伏所不安。“令曰:”世之所不足者道义也,所有余者苟妄也;常人之性,贱所不足,贵所有余,故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孤虽寡德,庶自免于常人之贵。夫‘石可破而不可夺坚,丹可磨而不可夺赤’。

丹石微物,尚保斯质,况吾托士人之末列,曾受教于君子哉?且於陵仲子以仁为富,柏成子高以义为贵,鲍焦感子贡之言,弃其蔬而槁死,薪者讥季札失辞,皆委重而弗视。

诗句释义及译文

  • 殿下践阼:指皇帝即位。践,登上的意思;祚,皇位、帝位。
  • 至德广被:美德遍及全国。广被,广泛地流传。
  • 格于上下:受到天地的感应。格,通“格”,即感应、影响。
  • 天人感应:天与人间相互感应,这里指皇帝即位得到上天的认可。
  • 符瑞并臻:各种吉祥的征兆同时出现,表示帝王得天命。符瑞,吉祥之兆。
  • 考之旧史:参照古代历史记载。考,考查,研究。
  • 未有若今日之盛:历史上没有像现在这样盛大的事情。
  • 大人者:指有高尚品德的人。大人,泛指有道德、智慧、力量的人。
  • 先天而天弗违:先在上,后在下,但天上不会违背他的意愿。先天,超越自然规律;天弗违,上天不会违背。
  • 后天而奉天时:顺应天道,遵守时令。后天,遵循自然规律;奉,遵循、遵守;天时,指季节和气候。
  • 天时已至而犹谦让者:上天赐予的时机已经到来,但仍然谦虚退让。天时,指时机、机遇;犹,还、还是。
  • 舜、禹所不为也:这是舜帝和夏禹不做的事情,指他们谦逊有礼,不骄傲自满。
  • 故生民蒙救济之惠:因此百姓得到了救助之恩惠。生民,老百姓;蒙,受;救济,救助、援助。
  • 髃类受育长之施:众多生灵受到了养育成长的恩赐。羣类,多种生灵;育长,养育、成长;施,恩赐。
  • 今八方颙颙,大小注望:现在各地都翘首以待,期待着什么。八方,指四面八方;颙颙,仰望的样子;大大小小,形容人们普遍关注、等待。
  • 皇天乃眷,神人同谋:皇天也在眷顾,神和人都一同谋划着事情的发展。皇天,对天的敬称;眷,关怀、照顾;神人,神灵与人;同谋,共同谋划、筹划。
  • 十分而九以委质:九次中有八次将重任交付给臣下。十分,指百分之百;委质,交付重任;以,用;九以,即九次之中。
  • 义过周文:这比周文王还要仁义。义,正义、仁义;周文,周朝的贤明君主;过,超过。
  • 所谓过恭也:这就是说过于谦卑了。恭,谦逊、恭敬;过恭,过分的谦卑。
  • 臣妾上下,伏所不安:作为臣子和妻子,内心感到不安。臣妾,臣下和妻妾;上下,指君臣之间、夫妻之间;所,表推测语气;伏,伏在地上,这里比喻内心的感受。
  • “令曰”:是命令中说的。
  • 世之所不足者道义也:世上最欠缺的是道义。世之所不足,世间最缺少的是道义;不足,欠缺;道义,道德和正义。
  • 所有余者苟妄也:世上剩下的大多是虚假不实的东西。所有余者,剩余的部分;苟,只是;妄,虚妄、不真实。
  • 贱所不足,贵所有余,故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轻视缺少的东西,珍视剩余的,所以说“不怕没有地位,怕的是立足之地”。
  • 孤虽寡德:我虽然德行不足。孤,古代对君王的自称;虽,即使;寡德,德行不足。
  • 庶自免于常人之贵:希望能够免受普通人的尊贵。庶,希望;常,平常、寻常;贵,尊贵、高贵。
  • 石可破而不可夺坚:石头可以被打碎,却不能被夺走其坚硬的本质。
  • 丹可磨而不可夺赤:丹药可以被磨成粉末,却不能被剥夺其赤色的特性。
  • 丹石微物,尚保斯质:即使是微小的事物,也能保持它的本质。
  • 况吾托士人之末列:何况我还只是一个普通士人的身份。
  • 曾受教于君子哉:曾经受过君子教导吗?曾,曾经;教,教育;君子,古代对德才兼备者的尊称。
  • 且於陵仲子以仁为富:况且於陵仲子认为仁慈是最大的财富。於陵仲子,指春秋时期的仲子(名夷吾)。
  • 柏成子高以义为贵:柏成子高把义看得比富贵更重要。柏成子高,春秋时期的贤人。
  • 鲍焦感子贡之言,弃其蔬而槁死:鲍焦因听了子贡的话而感到悲伤绝望,最终抛弃了食物而死去。鲍焦,战国时期隐士;子贡,孔子弟子之一;子贡之言,指子贡劝鲍焦的话。
  • 薪者讥季札失辞,皆委重而弗视:砍柴的人批评季札说话不负责任,都不去看他的言辞。薪者,砍柴人;季札,春秋时期著名的贤人;失辞,不慎重的言论;弗视,不看。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圣贤的道德行为与现代人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和对权力使用规范的期望。诗中提到的舜、禹、文王等历史人物均是具有高尚品德的典范,强调了个人品德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影响。同时,诗歌也指出了现代一些人缺乏道德观念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可能导致的后果。最后,通过对古代圣贤和现代行为的对比,诗人表达了一种对历史传统和道德规范的尊重以及对当前社会现象的忧虑。整体来说,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和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