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春正月,郊祀天地、明堂。甲戌,校猎至原陵,遣使者以太牢祠汉世祖。乙亥,朝日于东郊。[一]初令郡国口满十万者,岁察孝廉一人;其有秀异,无拘户口。辛巳,分三公户邑,封子弟各一人为列侯。壬午,复颍川郡一年田租。[二]改许县为许昌县。
以魏郡东部为阳平郡,西部为广平郡。[三]注[一]臣松之以为礼天子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寻此年正月郊祀,有月无日,乙亥朝日,则有日无月,盖文之脱也。案明帝朝日夕月,皆如礼文,故知此纪为误者也。
注[二]魏书载诏曰:“颍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远近顾望,而此郡守义,丁壮荷戈,老弱负粮。昔汉祖以秦中为国本,光武恃河内为王基,今朕复于此登坛受禅,天以此郡翼成大魏。”
诗句
1 春正月,郊祀天地、明堂。
- 注释: 农历一年中的春天正月,举行祭祀天地和明堂的仪式。
- 赏析: 这表明魏文帝在即位后不久,就开始进行国家的重要典礼活动,以显示其权威和国家的团结。
- 甲戌,校猎至原陵,遣使者以太牢祠汉世祖。
- 注释: 农历甲日,皇帝到原陵进行打猎,派使者带着太牢(牛、羊、猪)去祭祀汉代的开国皇帝。
- 赏析: 这反映出皇帝对前朝的尊重以及对祖先的纪念。同时,也可能意味着通过狩猎来检验和提高自己的武艺。
- 乙亥,朝日于东郊。
- 注释: 农历乙日,皇帝在东郊(可能是洛阳东边的一个区域)举行日出时分的朝礼。
- 赏析: 这可能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或是表示皇帝希望新的统治能带来新的开始和希望。
- 初令郡国口满十万者,岁察孝廉一人;其有秀异,无拘户口。
- 注释: 开始实施一个政策,允许那些拥有十万以上人口的郡国每年推荐一位孝廉(古代一种选贤举能的方式),如果这些地方的人才特别出众,就不限制他们的户籍。
- 赏析: 这表明朝廷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教育和人才的重视。
- 辛巳,分三公户邑,封子弟各一人为列侯。
- 注释: 农历辛巳日,把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家产分给各自的子弟,每人封为列侯。
- 赏析: 这可能意味着为了巩固皇权,朝廷开始对功臣家族进行奖励,以稳固政权。
- 壬午,复颍川郡一年田租。
- 注释: 农历壬午日,恢复颍川郡一年的田租制度。
- 赏析: 这一政策可能是为了让当地农民能够维持生活,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 改许县为许昌县。
- 注释: 将许县改为许昌县。
- 赏析: 这可能意味着对地理名称的重新命名,也可能是为了提升该地的文化地位或历史意义。
- 以魏郡东部为阳平郡,西部为广平郡。
- 注释: 把魏郡东部设为阳平郡,西部设为广平郡。
- 赏析: 这可能是对行政区域进行的调整,也可能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管理这些地区。
译文:
二年春正月,郊祀天地、明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魏文帝即位后的一系列重要政治和文化活动。首先,他在春季的正月进行了重要的宗教和政治活动,包括祭祀天地和明堂。这显示了他对传统和权威的重视。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和军事活动。例如,他在农历甲日进行了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并派遣使者前往祭奠汉世祖;同时,他还进行了一次关于官员的任命和奖励的政策改革。这些活动体现了他的政治野心和对稳定社会秩序的需求。
他还对一些地名进行了更改,以加强对某些地区的管理和控制。例如,他将原来的“许县”改名为“许昌县”,可能意味着提升该地区的政治地位或文化价值。
这首诗还展示了魏文帝对于国家治理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从宗教祭祀到军事行动,再到民政和军事策略,他都显示出了对国家事务的全面掌控和对人民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