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三]魏略曰: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立石表,西界宜阳,北循太行,东北界阳平,南循鲁阳,东界郯,为中都之地。令天下听内徙,复五年,后又增其复。
诏曰:“昔仲尼资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当衰周之末,无受命之运,在鲁、韂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凄凄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于时王公终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礼,修素王之事,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太师而正雅颂,俾千载之后,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谋,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遭天下大乱,百祀堕坏,旧居之庙,毁而不修,褒成之后,绝而莫继,阙里不闻讲颂之声,四时不鷪蒸尝之位,斯岂所谓崇礼报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其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祀。”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户吏卒以守韂之,又于其外广为室屋以居学者。
诗句
昔仲尼资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当衰周之末,无受命之运,在鲁、韂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凄凄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于时王公终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礼,修素王之事,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太师而正雅颂,俾千载之后,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谋,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遭天下大乱,百祀堕坏,旧居之庙,毁而不修,褒成之后,绝而莫继,阙里不闻讲颂之声,四时不鷪蒸尝之位,斯岂所谓崇礼报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其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祀。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户吏卒以守韂之,又于其外广为室屋以居学者。
译文
昔日孔子拥有伟大的才智和胸怀帝王的志向,在周朝衰败的时候,他没有接受天命的领导,在鲁国和韂国的朝廷中,他在那里教化人民,教导他们遵循洙水和泗水的教诲。他心中充满了忧虑和不安,想要降低自己来保全道义,降低自己的地位来拯救世人。那时诸侯们最终无法接受他的理想,于是退到研究古代礼制的问题上,修复了素王的事业,利用鲁国的史书来编写春秋,请太师来校正雅乐和颂歌。让千年以来的人们都尊崇他的文采来撰写文献,仰望他的智慧来制定策略,这难道不是一种推崇礼制报答功德,这种伟大的德行应该被后世永远纪念的人吗?因此任命议郎孔羡担任宗圣侯,给予一百户的食邑,用来供奉孔子的祭祀。命令鲁国修缮起原来的庙宇,设置有一百户官兵来守护韂国的领地,又在庙外建造了房屋用来居住学者。
注释
- 昔仲尼:指孔子。
- 资大圣之才:具有非凡的才华。
- 怀帝王之器:怀抱着做帝王的能力。
- 当衰周之末:正在西周末期。
- 无受命之运:没有接受天命的领导。
- 在鲁、韂之朝:在鲁国和韂国。
- 教化乎洙、泗之上:教化人们遵守洙水和泗水之间的礼仪教育。
- 凄凄焉,遑遑焉:内心悲伤和担忧。
- 屈己以存道:降低身份来保存道义。
- 贬身以救世:降低自身地位来挽救世界。
- 王公终莫能用之:直到最后诸侯们都不能使用他的理念。
- 五都: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五个城市。
- 修素王之事:修复素王的政治理念。
- 就鲁史而制春秋:用鲁国的历史作为《春秋》的依据。
- 奉孔子祀:供奉孔子的祭祀。
- 令鲁郡修起旧庙:命令鲁郡修复起孔子的庙宇。
- 置百户吏卒以守韂之:在韂国设立有百名官兵来守卫。
- 广为室屋以居学者:建造更多的房屋用来安置学者。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关于尊孔的文献,通过叙述孔子的生平和贡献,强调了他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和领袖人物的重要性。诗中描述了孔子在周朝衰败时期所经历的挫折与挑战,以及他如何在鲁、韂两个诸侯国中传播儒家思想并教化人民。同时,也表达了对孔子去世后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祭祀的遗憾和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