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光禄勋,大理为廷尉,大农为大司农。郡国县邑,多所改易。更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魏玺绶,赐青盖车、乘舆、宝剑、玉玦.十二月,初营洛阳宫,戊午幸洛阳。[一]

注[一]臣松之案:诸书记是时帝居北宫,以建始殿朝髃臣,门曰承明,陈思王植诗曰“谒帝承明庐”是也。至明帝时,始于汉南宫崇德殿处起太极、昭阳诸殿。魏书曰:以夏数为得天,故即用夏正,而服色尚黄。魏略曰:诏以汉火行也,火忌水,故“洛”

去“水”而加“佳”。

魏于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

是岁,长水校尉戴陵谏不宜数行弋猎,帝大怒;陵减死罪一等。

以下是关于《三国志 · 魏书 · 文帝纪》中诗句的逐句翻译和注释,以及对其内容的赏析:

  1. 诗句:“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光禄勋,大理为廷尉,大农为大司农。”
  • 译文: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光禄勋,大理为廷尉,大农为大司农。郡国县邑,多所改易。
  • 注释:这些官职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级别的行政机构。例如,丞相负责国家最高层的决策与管理,而御史大夫则是监察系统的核心人物。尚书省则作为政府的主要执行部门,掌管文书和行政事务。
  1. 诗句:“更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魏玺绶,赐青盖车、乘舆、宝剑、玉玦。”
  • 译文:更授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魏国的玺绶,赐给他青盖车、御用马车、宝剑和玉玦。
  • 注释:这是一件极为重要的政治事件,通过赐给南单于魏国的玺绶,表明了魏国对匈奴地区的统治权威和影响力。这种赐予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赏赐,更是政治上的一种支持和认可。
  1. 诗句:“十二月,初营洛阳宫,戊午幸洛阳。”
  • 译文:十二月,开始建造洛阳宫殿,戊午日皇帝前往洛阳。
  • 注释:洛阳是当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建造宫殿是为了展示帝国的繁荣和权力。同时,皇帝的访问也是加强与地方官员联系的机会。

通过对《三国志 · 魏书 · 文帝纪》中的诗句进行解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文本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这不仅有助于了解三国时期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也为现代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