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乙丑,立齐公叡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为王。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亭侯,公之庶子为亭伯。甲戌,立皇子霖为河东王。甲午,行幸襄邑。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为鄄城王。癸亥,行还许昌宫。五月,以荆、扬、江表八郡为荆州,孙权领牧故也;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
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髃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
秋七月,冀州大蝗,民饥,使尚书杜畿持节开仓廪以振之。八月,蜀大将黄权率觽降。[一]注[一]魏书曰:权及领南郡太守史合等三百一十八人,诣荆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绶、棨戟、幢麾、牙门、鼓车。权等诣行在所,帝置酒设乐,引见于承光殿。权、合等人人前自陈,帝为论说军旅成败去就之分,诸将无不喜悦。赐权金帛、车马、衣裘、帷帐、妻妾,下及偏裨皆有差。拜权为侍中镇南将军,封列侯,即日召使骖乘;及封史合等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百余人。
诗句:
- 三月乙丑,立齐公叡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为王。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亭侯,公之庶子为亭伯。甲戌,立皇子霖为河东王。甲午,行幸襄邑。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为鄄城王。癸亥,行还许昌宫。五月,以荆、扬、江表八郡为荆州,孙权领牧故也;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髃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
译文:
- 三月乙丑,立齐公曹叡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曹彰等十一人皆为王。最初制定封王的庶子为乡公,嗣王的庶子为亭侯,公的庶子为亭伯。甲戌,立皇子曹霖为河东王。甲午,行幸襄邑。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曹植为鄄城王。癸亥,行还许昌宫。五月,把荆州和扬州、长江以南的八郡合并为荆州,孙权任领牧;荆州江北的诸郡并入郢州。闰月,孙权在夷陵大败刘备。当初,文帝听说刘备率兵东下,与孙权交战,筑起七百多里长的栅栏连营,对群臣说:“刘备不晓用兵之道,哪里会有七百里的营垒可以抵挡敌人呢?‘包藏山丘水泽险要之地而设军阵的人容易被敌人俘获’,这是用兵的大忌。孙权的奏章已经送来了。”过了七天,刘备的战书就到了。
注释:
- 三月乙丑:指的是阳历三月十二日。
- 齐公曹叡:魏国的皇帝名曹叡。
- 帝弟鄢陵公曹彰等十一人皆为王:指皇帝的弟弟曹彰以及其他十位兄弟被封为不同的王。
- 始制:开始制定。
- 封王之庶子:指诸侯王的儿子们。
- 乡公、亭侯、亭伯:分别是指代较低级的封爵等级。
- 甲戌:指阳历四月三日。
- 立皇子曹霖为河东王:指文帝下令立曹霖为河东王。
- 乙亥:指阳历四月四日。
- 行幸襄邑:前往襄邑进行视察。
- 荆、扬、江表:泛指长江中游以南地区。
- 孙权:指三国时期吴国的创立者孙权。
- 破刘备于夷陵:指孙权在夷陵大败刘备的军队。
- 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出自《孙子兵法》,意为占据有利地形但不懂用兵的人也会被敌军所擒。
- 备兵东下:指刘备率领军队向东发展。
- 孙权上事:指孙权向文帝报告事情。
- 伐蜀:指孙权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
赏析:
本诗是《三国志 · 魏书 · 文帝纪》的一部分,描述了魏文帝曹操在建立魏国的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决策。从诗中可以看出,曹操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王权,包括设立不同级别的封爵制度、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等。这些措施对于后来的三国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以及曹操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三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历史背景。
诗中的一些句子如“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和“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名言,它们反映了曹操的军事思想和战略眼光。通过学习这些句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战争形势和军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