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魏文,遂发一概之诏,可谓有识之爽言,非帝者之宏议。
冬十月甲子,表首阳山东为寿陵,作终制曰:“礼,国君即位为椑,*椑音扶历反。
*存不忘亡也。[一]昔尧葬谷林,通树之,禹葬会稽,农不易亩,[二]故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頉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
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季孙以玙璠敛,孔子历级而救之,譬之暴骸中原。宋公厚葬,君子谓华元、乐莒不臣,以为弃君于恶。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霸陵之完,功在释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是释之忠以利君,明帝爱以害亲也。
以下是对《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的逐句释义及译文:
- 冬十月甲子:冬十月的某一天,甲子日。
- 表首阳山东为寿陵:在首阳山以东的地方建造寿陵。
- 作终制曰:制定了关于葬礼的规定。
- 礼,国君即位为椑:礼法规定,国君即位要制作的椑(bí)棺。
- *椑音扶历反:椑的读音是扶历反。
- 昔尧葬谷林,通树之:以前尧帝将坟墓埋在山谷之中,并在周围种植树木。
- 禹葬会稽,农不易亩:大禹将坟墓埋葬在会稽山,农民不改变耕作方式。
- 故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因此选择在山林中安葬,与自然和谐相处。
- 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封土植树的制度并非古代就有,这里指古代未必有此做法。
- 吾无取焉:我没有采用这种做法。
- 寿陵因山为体:寿陵依山建造,没有过多的人为装饰。
- 无为封树:不做墓碑或墓树。
- 无立寝殿:不要建寝宫。
- 造园邑:建造花园。
- 通神道:修建通往天堂的路。
- 夫葬也者,藏也:葬礼的目的是掩藏死者的遗体。
- 欲人之不得见也:希望人们看不见尸体。
- 骨无痛痒之知:骨头没有疼痛的感觉。
- 頉非栖神之宅:头部不是灵魂栖息的地方。
- 礼不墓祭:按照礼节不需要墓祭。
- 欲存亡之不黩也:为了保持生者的尊严,避免过度哀悼。
- 为棺椁足以朽骨:制作足够大的棺材用来装填腐朽的尸体。
- 衣衾足以朽肉而已:衣服和被子足以覆盖腐烂的身体。
- 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所以我营造了这片荒芜之地作为陵墓。
- 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希望后世子孙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哪里。
- 无施苇炭:不要放置芦苇和煤炭。
- 无藏金银铜铁:不要放置金银铜铁。
- 一以瓦器:只用瓦器。
- 合古涂车、刍灵之义:符合古代涂车和刍灵的礼仪。
- 棺但漆际会三过:棺材只在交界处涂上三次漆。
- 饭含无以珠玉:含殓时不要用珍珠玉石等装饰。
- 无施珠襦玉匣:不要放置珠襦玉匣。
- 季孙以玙璠敛:季孙用美玉敛尸。
- 孔子历级而救之:孔子经过台阶去救他。
- 譬之暴骸中原:比喻在中原荒野中随意抛弃尸体。
- 宋公厚葬:宋国君主因为宋徽宗被金人所掳,所以厚葬。
- 君子谓华元、乐莒不臣:君子认为华元、乐莒不忠于君王。
- 以为弃君于恶:被认为是把君主丢弃在恶劣环境中。
- 汉文帝之不发:汉文帝不挖掘陵墓。
- 霸陵无求也:唐太宗李世民的霸陵不寻求陵墓。
- 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光武帝刘秀的挖掘,是原陵的封树。
- 霸陵之完,功在释之:霸陵的完整,功劳在於释放囚犯。
- 原陵之掘,罪在明帝:原陵的挖掘,罪责在於唐明帝。
- 是释之忠以利君:这是唐释之忠诚地有利于君主。
- 明帝爱以害亲也:这是明帝偏爱而伤害了亲人。
- 是释之忠以利君:这是唐释之忠诚地有利于君主。
- 明帝爱以害亲也:这是明帝偏爱而伤害了亲人。
- 释之忠以利君:这是唐释之忠诚地有利于君主。
- 明帝爱以害亲也:这是明帝偏爱而伤害了亲人。
- 释之忠以利君:这是唐释之忠诚地有利于君主。
- 明帝爱以害亲也:这是明帝偏爱而伤害了亲人。
- 释之忠以利君:这是唐释之忠诚地有利于君主。
- 明帝爱以害亲也:这是明帝偏爱而伤害了亲人。
- 释之忠以利君:这是唐释之忠诚地有利于君主。
- 明帝爱以害亲也:这是明帝偏爱而伤害了亲人。
- 释之忠以利君:这是唐释之忠诚地有利于君主。
- 明帝爱以害亲也:这是明帝偏爱而伤害了亲人。
- 释之忠以利君:这是唐释之忠诚地有利于君主。
- 明帝爱以害亲也:这是明帝偏爱而伤害了亲人。
- 释之忠以害亲也:这是唐释之忠诚地损害了亲人。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魏文帝曹丕继位后的一系列政治行为和决策,包括接受禅让成为皇帝、葬礼的安排以及如何处理陵墓的事宜等。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到作者对曹丕的政治决策持有批判态度,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古代礼仪和道德规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