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二]吕氏春秋:尧葬于谷林,通树之;舜葬于纪,市廛不变其肆;禹葬会稽,不变人徒。
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十一月辛丑,行幸宛。庚申晦,日有食之。是岁,穿灵芝池。
四年春正月,诏曰:“丧乱以来,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残杀。今海内初定,敢有私复雠者皆族之。”筑南巡台于宛。三月丙申,行自宛还洛阳宫。癸卯,月犯心中央大星。[一]丁未,大司马曹仁薨。是月大疫。
注[一]魏书载丙午诏曰:“孙权残害民物,朕以寇不可长,故分命猛将三道并征。
今征东诸军与权党吕范等水战,则斩首四万,获船万艘。大司马据守濡须,其所禽获亦以万数。中军、征南,攻围江陵,左将军张合等舳舻直渡,击其南渚,贼赴水溺死者数千人,又为地道攻城,城中外雀鼠不得出入,此几上肉耳!而贼中疠气疾病,夹江涂地,恐相染污。昔周武伐殷,旋师孟津,汉祖征隗嚣,还军高平,皆知天时而度贼情也。且成汤解三面之网,天下归仁。今开江陵之围,以缓成死之禽。且休力役,罢省繇戍,畜养士民,咸使安息。“
诗句
- “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
- 翻译:这个月份,孙权再次反叛。将郢州恢复为荆州。文帝亲自从许昌出发向南征讨,各部队同时前进,孙权在长江沿岸抵抗防守。
- 注释:此句表明孙权在当月再次发动叛乱,并企图恢复他的领地。同时,描述文帝亲征的情景,以及孙权的抵抗。
- “四月辛丑,行幸宛。庚申晦,日有食之。”
- 翻译:四月初一,文帝前往宛城。十六日,发生了日食。
- 注释:此句指出了具体的时间和事件,说明文帝在四月初一前往宛城,而十六日发生了日食。
- “四年春正月,诏曰:“丧乱以来,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残杀。今海内初定,敢有私复雠者皆族之。”筑南巡台于宛。三月丙申,行自宛还洛阳宫。癸卯,月犯心中央大星。[一]丁未,大司马曹仁薨。是月大疫。”
- 翻译:在四年春季的正月,下诏说:“自战乱以来,战争没有停止,人们相互残杀。现在国家刚刚安定下来,如果有人私自复仇就都杀掉家族。”在宛城建造了一个巡察台。三月六日,文帝从宛城返回洛阳宫。十三日,月亮侵犯了心宿正中的一颗大星。十四日,大司马曹仁去世。这个月发生大瘟疫。
- 注释:此句描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文帝的应对措施,包括他对战争的态度、对复仇行为的处理以及对自然灾害的反应。
- “注[一]魏书载丙午诏曰:“孙权残害民物,朕以寇不可长,故分命猛将三道并征。 今征东诸军与权党吕范等水战,则斩首四万,获船万艘。大司马据守濡须,其所禽获亦以万数。中军、征南,攻围江陵,左将军张合等舳舻直渡,击其南渚,贼赴水溺死者数千人,又为地道攻城,城中外雀鼠不得出入,此几上肉耳!而贼中疠气疾病,夹江涂地,恐相染污。昔周武伐殷,旋师孟津,汉祖征隗嚣,还军高平,皆知天时而度贼情也。且成汤解三面之网,天下归仁。今开江陵之围,以缓成死之禽。且休力役,罢省繇戍,畜养士民,咸使安息。“”
- 翻译:根据《魏书》记录,丙午年的诏书中提到:“孙权残害百姓,朕认为这样的敌人不能长久存在,所以分别命令猛将从三个方向一起出征。现在征东的部队与孙权的党羽吕范等人在水上作战,斩杀了四万名敌兵,缴获了大量船只。大司马曹仁驻守濡须,俘虏的敌人数量也是一万多次。中军、征南两军攻击围攻江陵,左将军张合等船队直接渡过江面,进攻敌人的南部岛屿,几千人因溺水而死,又挖地道攻城,城内城外老鼠和小鸟都不能自由往来,这些敌军几乎要成为我们的囊中之物了!但是敌军中流行疾病,沿江一带到处都是,恐怕会相互感染传染。过去周武王讨伐殷商,军队返回时经过孟津;汉高祖征讨隗嚣时,军队回到高平后,这都是因为知道时机和形势而采取相应的行动。况且商汤释放了三面的网罗,天下归附于仁政。现在我解除了江陵的包围,是为了解救那些被困死的敌军。暂且减少劳力役,撤销徭役和戍卫任务,养育士人和百姓,让他们都能够安居乐业。”
- 注释:这段文字反映了文帝在军事策略上的灵活运用和对民心的重视,以及对内政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