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宣王与亮相持,连围积日,亮数挑战,宣王坚垒不应。会亮卒,其军退还。
冬十月乙丑,月犯镇星及轩辕。戊寅,月犯太白。十一月,京都地震,从东南来,隐隐有声,摇动屋瓦。十二月,诏有司删定大辟,减死罪。
三年春正月戊子,以大将军司马宣王为太尉。己亥,复置朔方郡。京都大疫。丁巳,皇太后崩。乙亥,陨石于寿光县。三月庚寅,葬文德郭后,营陵于首阳陵涧西,如终制。
[一]注[一]顾恺之启蒙注曰:魏时人有开周王頉者,得殉葬女子,经数日而有气,数月而能语;年可二十。送诣京师,郭太后爱养之。十余年,太后崩,哀思哭泣,一年余而死。
是时,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百姓失农时,直臣杨阜、高堂隆等各数切谏,虽不能听,常优容之。[一]注[一]魏略曰:是年起太极诸殿,筑总章观,高十余丈,建翔凤于其上;又于芳林园中起陂池,楫棹越歌;又于列殿之北,立八坊,诸才人以次序处其中,贵人夫人以上,转南附焉,其秩石拟百官之数。帝常游宴在内,乃选女子知书可付信者六人,以为女尚书,使典省外奏事,处当画可,自贵人以下至尚保,及给掖庭洒扫,习伎歌者,各有千数。通引谷水过九龙殿前,为玉井绮栏,蟾蜍含受,神龙吐出。使博士马均作司南车,水转百戏。岁首建巨兽,鱼龙曼延,弄马倒骑,备如汉西京之制,筑阊阖诸门阙外罘罳.太子舍人张茂以吴、蜀数动,诸将出征,而帝盛兴宫室,留意于玩饰,赐与无度,帑藏空竭;又录夺士女前已嫁为吏民妻者,还以配士,既听以生口自赎,又简选其有姿色者内之掖庭,乃上书谏曰:“臣伏见诏书,诸士女嫁非士者,一切录夺,以配战士,斯诚权时之宜,然非大化之善者也。臣请论之。陛下,天之子也,百姓吏民,亦陛下之子也。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中的治国智慧与时代变迁
在《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中,司马宣王与司马懿对峙多日,双方僵持不下。然而,当司马懿病逝后,他的部队开始撤退。这种策略和战术的转变,反映了当时军事策略的灵活运用和对时局变化的高度敏锐性。
在政治方面,司马宣王坚守壁垒不与亮军交锋,显示了其深思熟虑和谨慎用兵的智慧。而当国家面临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时,如京都地震和大疫,司马宣王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减轻灾害对社会的冲击,显示出他具备高度的危机处理能力。
司马宣王的去世,使得朝廷内部出现了权力真空,这为新的政治力量的崛起提供了契机。文德郭后的葬礼及其后续的政策实施,展示了新的领导人如何根据形势进行政策调整,并试图稳定国内局势。
明帝曹叡的即位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削减死罪、修建宫殿、加强中央集权),不仅反映了他对内政的重视,也显示了他在位期间对国家强盛和社会稳定的追求。
在文化领域,《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还记载了对传统礼仪的维护和推广,比如皇太后的尊称和对皇族成员的尊重等,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礼治的高度重视。
通过阅读《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我们不仅能看到三国时期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丰富内容,还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部历史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以及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人们的决策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