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语曰:又有一鸡象。搜神记曰:初,汉元、成之世,先识之士有言曰,魏年有和,当有开石于西三千余里,系五马,文曰“大讨曹”。及魏之初兴也,张掖之柳谷,有开石焉,始见于建安,形成于黄初,文备于太和,周围七寻,中高一仞,苍质素章,龙马、麟鹿、凤皇、仙人之象,粲然咸着,此一事者,魏、晋代兴之符也。至晋泰始三年,张掖太守焦胜上言,以留郡本国图校今石文,文字多少不同,谨具图上。按其文有五马象,其一有人平上帻,执戟而乘之,其一有若马形而不成,其字有“金”,有“中”,有“大司马”,有“王”,有“大吉”,有“正”,有“开寿”,其一成行,曰“金当取之”。汉晋春秋曰:氐池县大柳谷口夜激波涌溢,其声如雷,晓而有苍石立水中,长一丈六尺,高八尺,白石画之,为十三马,一牛,一鸟,八卦玉玦之象,皆隆起,其文曰“大讨曹,适水中,甲寅”。帝恶其“讨”
诗句解读
世语曰:又有一鸡象。
【译文】:世人的记载中提到,还有一只鸡的形象。
【关键词】:世语、鸡象、世人搜神记曰:初,汉元、成之世,先识之士有言曰,魏年有和,当有开石于西三千余里,系五马,文曰“大讨曹”。
【译文】:根据《搜神记》的记载,汉朝的元帝和平帝时期,有先知的人预言说,魏国的年运将会是和顺繁荣,将在西方距离三干余里的土地上发现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上系着五匹马,上面刻着“大讨曹”三个字。
【关键词】:汉元、成之世、开石、系五马、文字及魏之初兴也,张掖之柳谷,有开石焉,始见于建安,形成于黄初,文备于太和,周围七寻,中高一仞,苍质素章,龙马、麟鹿、凤皇、仙人之象,粲然咸着,此一事者,魏、晋代兴之符也。
【译文】:在魏国刚刚兴起的时候,张掖的柳谷出现了一块石头,它在建安年间开始被发现,在黄初年间形成,在太和年间文饰完成,它的周长七寻,顶部高约一仞,其颜色为青色,质地朴素而典雅。石头上绘有龙、马、麒麟、鹿、凤凰和仙人等各种动物的图像,形象鲜明且生动,这块石头被认为是预示着魏国和晋国兴盛的征兆。
【关键词】:初兴、张掖之柳谷、开石、建安、黄初、太和至晋泰始三年,张掖太守焦胜上言,以留郡本国图校今石文,文字多少不同,谨具图上。
【译文】:到了晋朝的泰始三年,张掖太守焦胜将他所知道的关于这块石头的信息上报给朝廷。他拿着留郡的地图与这块石头进行对比,发现石文上的文字数量有所不同,于是他便制作了图谱上报。
【关键词】:晋泰始三年、张掖太守、石文、文字多少不同按其文有五马象,其一有人平上帻,执戟而乘之,其一有若马形而不成,其字有‘金’,有‘中’,有‘大司马’,有‘王’,有‘大吉’,有‘正’,有‘开寿’。其一成行,曰“金当取之”。
【译文】:按照上面的图示内容来看,石头上刻画了五个马匹的形象,其中有一个人物戴着平顶包头布帽,手持长戟骑在上面,还有一个形象像马却不完全像马,上面写着“金”、“中”、“大司马”、“王”和“大吉”、“正”、“开寿”等字样;还有一行完整的文字写着“金当取之”,意味着应该选择金色。
【关键词】:石文、五马形象、人物形象、骑马、马不完整、文字汉晋春秋曰:氐池县大柳谷口夜激波涌溢,其声如雷,晓而有苍石立水中,长一丈六尺,高八尺,白石画之,为十三马,一牛,一鸟,八卦玉玦之象,皆隆起,其文曰“大讨曹,适水中,甲寅”。帝恶其“讨”,
【译文】:《汉晋春秋》一书中记载,氐池县大柳谷口夜间激荡的水波声如同雷鸣一般,天明之后,人们发现有一丈六尺长的石头立在水中,高八尺,石头上用白色石头雕刻着十三匹马、一头牛和一只鸟,以及八卦形状的玉玦等图腾,这些图腾都隆起着。石头上刻写着“大讨曹,适水中,甲寅”的字样。皇帝对此感到厌恶,原因是“讨”。
【关键词】:氐池县大柳谷口、激波涌溢、苍石、白石画之、十三匹马、一牛、一鸟、八卦玉玦之象、甲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