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使凿去为“计”,以苍石窒之,宿昔而白石满焉。至晋初,其文愈明,马象皆焕彻如玉焉。
四年春二月,太白复昼见,月犯太白,又犯轩辕一星,入太微而出。夏四月,置崇文观,征善属文者以充之。五月乙卯,司徒董昭薨。丁巳,肃慎氏献楛矢。
六月壬申,诏曰:“有虞氏画象而民弗犯,周人刑错而不用。朕从百王之末,追望上世之风,邈乎何相去之远?法令滋章,犯者弥多,刑罚愈觽,而奸不可止。往者按大辟之条,多所蠲除,思济生民之命,此朕之至意也。而郡国毙狱,一岁之中尚过数百,岂朕训导不醇,俾民轻罪,将苛法犹存,为之陷藊乎?有司其议狱缓死,务从宽简,及乞恩者,或辞未出而狱以报断,非所以究理尽情也。其令廷尉及天下狱官,诸有死罪具狱以定,非谋反及手杀人,亟语其亲治,有乞恩者,使与奏当文书俱上,朕将思所以全之。其布告天下,使明朕意。”
诗句翻译:
“也,使凿去为‘计’,以苍石窒之,宿昔而白石满焉。至晋初,其文愈明,马象皆焕彻如玉焉。” 注释:在石头上刻“计”,用苍石堵住它,过一晚就变成白色了。到晋初,它的纹路更清晰明亮,马和象都像玉石一样晶莹。
“四年春二月,太白复昼见,月犯太白,又犯轩辕一星,入太微而出。” 注释:四年初春二月,金星再次白天出现,月亮侵犯金星,又侵犯轩辕星一星,进入太微垣而出来。
“五月乙卯,司徒董昭薨。丁巳,肃慎氏献楛矢。” 注释:五月乙卯日,司徒董昭去世。丁巳日,肃慎氏进献楛矢。
“六月壬申,诏曰:‘有虞氏画象而民弗犯,周人刑错而不用。朕从百王之末,追望上世之风,邈乎何相去之远?法令滋章,犯者弥多,刑罚愈觽,而奸不可止。往者按大辟之条,多所蠲除,思济生民之命,此朕之至意也。而郡国毙狱,一岁之中尚过数百,岂朕训导不醇,俾民轻罪,将苛法犹存,为之陷藊乎?有司其议狱缓死,务从宽简,及乞恩者,或辞未出而狱以报断,非所以究理尽情也。其令廷尉及天下狱官,诸有死罪具狱以定,非谋反及手杀人,亟语其亲治,有乞恩者,使与奏当文书俱上,朕将思所以全之。其布告天下,使明朕意。” 注释:六月壬申日,下诏说:“有虞氏刻木作画来警醒百姓,而不犯法的风俗;周朝的人废除刑罚不用。我从百代的末梢开始,追念上古的风俗,多么遥远啊!法令越来越繁密,犯罪的人越来越多,刑罚也越来越繁重,而奸邪却不能制止。以往按照死刑条例,多次免除一些罪名,想到解救百姓的生命,这是我的诚意所在。但是郡国监狱里因案件积压而死亡的囚犯,一年当中还有数百人。难道是我教导不力,让百姓轻视法律吗?还是那些苛刻的法律仍然存在于世呢?有关部门讨论减刑的判决应尽量宽松、简化,如果有求情的人,他们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判刑了,不是处理事情的道理啊。命令廷尉以及全国的监狱官员,对所有的死刑案件都要确定清楚,不是谋反或亲手杀人的,尽快审理,有请求宽恕的人,要让他和他的申诉一起上交文书,我考虑保全他。现在公开告示天下百姓,让他们知道我的本意。”
赏析:
这首诗记录了三国时期魏国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状况以及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首先,诗中提到“有虞氏画象而民弗犯”和“周人刑错而不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治观念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变化。随着时代的推进,人们开始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并逐渐采用更为严格的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
诗中的“四月置崇文观,征善属文者以充之。”、“五月乙卯,司徒董昭薨。丁巳,肃慎氏献楛矢。”等内容展示了当时国家对文化、教育和外交的重视。通过设立教育机构和引进外国文化产品,国家试图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强自身的文化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诗中的“六年春二月,太白复昼见,月犯太白,又犯轩辕一星,入太微而出。”等内容描绘了天文现象对国家政治的影响。通过观察天象变化,统治者试图寻找天命的指示并调整政策方向。这种利用天象进行决策的做法在当时非常普遍,显示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重视程度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迁,还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社会观念和文化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