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司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武)**[斌]*之舞。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余四庙,亲尽迭毁,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制。[一]注[一]孙盛曰:夫谥以表行,庙以存容,皆于既没然后着焉,所以原始要终,以示百世也。

未有当年而逆制祖宗,未终而豫自尊显。昔华乐以厚敛致讥,周人以豫凶违礼,魏之髃司,于是乎失正。

秋七月丁卯,司徒陈矫薨。孙权遣将朱然等二万人围江夏郡,荆州刺史胡质等击之,然退走。

初,权遣使浮海与高句骊通,欲袭辽东。遣幽州刺史□丘俭率诸军及鲜卑、乌丸屯辽东南界,玺书征公孙渊。渊发兵反,俭进军讨之,会连雨十日,辽水大涨,诏俭引军还。右北平乌丸单于寇娄敦、辽西乌丸都督王护留等居辽东,率部觽随俭内附。己卯,诏辽东将吏士民为渊所胁略不得降者,一切赦之。辛卯,太白昼见。渊自俭还,遂自立为燕王,置百官,称绍汉元年。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是关于三国时期的文献记录,主要反映了魏国明帝时期的相关历史。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以及必要的注释:

  1. 诗句原文:有司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
  • 译文:官员们上奏说,武皇帝在混乱中纠正了错误,成为魏国的太祖,音乐使用武始之舞来表达他的功绩和治理能力。
  1. 诗句原文: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
  • 译文:文皇帝顺应天命,被称为魏高祖,音乐使用咸熙之舞来庆祝他的登基和国家的繁荣。
  1. 诗句原文: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
  • 译文:帝王制定并实施了治国的政策,被称为魏烈祖,音乐中使用章斌之舞来表达他的英明和统治力。
  1. 诗句原文: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余四庙,亲尽迭毁,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制。
  • 译文:三祖(即魏太祖、魏高祖、魏烈祖)的庙宇将永远保存,不受后世影响;其他的庙宇将在祭祀者逝世后被重新建立或拆除,如同周朝后稷、文王、武王庙的祭祀制度一样。
  1. 诗句原文:孙盛曰:夫谥以表行,庙以存容,皆于既没然后着焉,所以原始要终,以示百世也。
  • 译文:孙盛说:“谥号是用来表彰一个人的德行和行为,庙宇则是用来纪念和保留这些功德的地方。这些都是在一个人去世之后才被建立或重塑的,目的是为了追溯其起源并强调其重要性,以此来向后世展示他们的价值和影响力。”
  1. 诗句原文:未有当年而逆制祖宗,未终而豫自尊显。
  • 译文:没有在生前就违反祖先的意愿和规矩,也没有在他去世后就过分地显示自己的威望和地位。
  1. 诗句原文:昔华乐以厚敛致讥,周人以豫凶违礼,魏之群司,于是乎失正。
  • 译文:过去,华乐因为过分地追求财富而受到批评,周朝人因为过早地预示不幸而违背了礼节。魏国的大臣们因此失去了正当性。

通过上述解析,可以看到《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中的文字不仅反映了魏明帝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诗句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三国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理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