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春二月,韂将军中书令孙资,癸巳,骠骑将军中书监刘放,三月甲午,司徒韂臻,各逊位,以侯就第,位特进。四月,以司空高柔为司徒;光禄大夫徐邈为司空,固辞不受。秋九月,以车骑将军王凌为司空。冬十月,大风发屋折树。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车驾谒高平陵。[一]太傅司马宣王奏免大将军曹爽、爽弟中领军羲、武韂将军训、散骑常侍彦官,以侯就第。戊戌,有司奏收黄门张当付廷尉,考实其辞,爽与谋不轨。又尚书丁谧、邓扬、何晏、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大司农桓范皆与爽通奸谋,夷三族。语在爽传。丙午,大赦。丁未,以太傅司马宣王为丞相,固让乃止。[二]注[一]孙盛魏世谱曰:高平陵在洛水南大石山,去洛城九十里。

注[二]孔衍汉魏春秋曰:诏使太常王肃册命太傅为丞相,增邑万户,髃臣奏事不得称名,如汉霍光故事。太傅上书辞让曰:“臣亲受顾命,忧深责重,凭赖天威,摧弊奸凶,赎罪为幸,功不足论。又三公之官,圣王所制,着之典礼。至于丞相,始自秦政。

《三国志·魏书·少帝纪》中,孙资、刘放、夏侯臻、高柔、徐邈、何晏、丁谧、毕轨等人物的故事体现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通过这段历史故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政治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下将对这些内容进行解析:

  1. 孙资退位:在九年春二月,韂将军中书令孙资被命令逊位,以侯就第。这表明孙资虽然曾受到重用,但在政治斗争中未能持续保持高位。他的退位可能与当时的政权更迭和权力重组有关。
  2. 司马宣王辅政:太傅司马宣王被任命为丞相,尽管他坚辞不受,但他的行为显示了他在朝中的重要影响力。这反映了三国时期权力结构的动态变化,以及高级官员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3. 曹爽谋反案:孙盛的《魏世谱》中提到,大将军曹爽及弟中领军羲、武韂将军训、散骑常侍彦官被指控谋反,并最终夷灭三族。这一事件揭示了当时高层权臣间的争斗激烈程度,以及朝廷对此类行为的严厉打击态度。
  4. 黄门张当事件:据注[一],张当因与曹爽通奸谋而被收押,并被判处死刑,这说明当时法律制度对于政治联姻和内部腐败行为有着严格的约束和惩处。
  5. 孔衍汉魏春秋记载:关于诏书的发布,如“诏使太常王肃册命太傅为丞相,增邑万户”等,这些记录不仅展示了皇帝对高级官员的认可和奖赏,也反映了皇权对行政系统的控制力。

在了解以上内容时,还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政治策略:在三国时期,政治策略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了解不同人物的政治决策可以揭示出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
  • 权力结构:理解三国时期的权力分配有助于把握当时社会结构和权力流动的特点。

通过对《三国志·魏书·少帝纪》及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权力结构和社会变迁。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权运作,也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