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氏因之,无复变改。今三公之官皆备,横复宠臣,违越先典,革圣明之经,袭秦汉之路,虽在异人,臣所宜正,况当臣身而不固争,四方议者将谓臣何!“书十余上,诏乃许之,复加九锡之礼。太傅又言:”太祖有大功大德,汉氏崇重,故加九锡,此乃历代异事,非后代之君臣所得议也。“又辞不受。
夏四月乙丑,改年。丙子,太尉蒋济薨。冬十二月辛卯,以司空王凌为太尉。庚子,以司隶校尉孙礼为司空。
二年夏五月,以征西将军郭淮为车骑将军。冬十月,以特进孙资为骠骑将军。十一月,司空孙礼薨。十二月甲辰,东海王霖薨。乙未,征南将军王昶渡江,掩攻吴,破之。
三年春正月,荆州刺史王基、新城太守*(陈泰)**[州泰]*攻吴,破之,降者数千口。
诗句
- 汉氏因之,无复变改。
- 注释: 汉朝的制度沿袭至今,不再有改变和变革。
- 赏析: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汉代制度的坚持和尊重,认为汉朝的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不宜轻易改变。
- 今三公之官皆备,横复宠臣,违越先典,革圣明之经,袭秦汉之路。
- 注释: 现在三公职位已经齐全,却还任用宠臣,违背了先代的典章制度,改变了圣人圣贤的法度,走上秦汉的道路。
- 赏析: 这句话批评了当时的政治状况,指出虽有三公职位,但仍然任用宠臣,这种做法是对传统制度的不尊重,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政治腐败的忧虑。
- 四方议者将谓臣何!“书十余上,诏乃许之。
- 注释: 全国各地的人都会对臣下有所指责。臣多次上书请求,最终得到了皇帝的同意。
- 赏析: “四方议者”指全国上下的人,他们对臣下的请求持保留态度,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中的勇气和坚持,同时也展示了他不畏强权、勇于直言的品质。
- 夏四月乙丑,改年。
- 注释: 四月初五,更改了年号。
- 赏析: 这里提到的年号变更可能是为了适应某种政治需要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个事件。这一细节表明了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 太尉蒋济薨。冬十二月辛卯,以司空王凌为太尉。庚子,以司隶校尉孙礼为司空。
- 注释: 太尉蒋济去世。冬季十二月初六,任命司空王凌为太尉。十一月初八,任命司隶校尉孙礼为司空。
- 赏析: 这两位官员的去世可能与政治斗争有关,他们的离世使得朝廷失去了重要的政治力量。这也反映了官场的动荡和人事的无常。
- 二年夏五月,以征西将军郭淮为车骑将军。冬十月,以特进孙资为骠骑将军。
- 注释: 第二年夏季五月,任命征西将军郭淮为车骑将军。冬季十月,任命特进孙资为骠骑将军。
- 赏析: 这两位将领的任命可能是为了加强中央的军事力量,应对可能出现的军事威胁。这也体现了朝廷对于军事的重视和对将领的信任。
- 十一月,司空孙礼薨。十二月甲辰,东海王霖薨。乙未,征南将军王昶渡江,掩攻吴,破之。
- 注释: 十一月,司空孙礼去世。十二月初十,东海王刘霖去世。十二月下旬,征南将军王昶渡过长江,攻击并击败了东吴的军队。
- 赏析: 这些事件可能是朝廷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其中孙礼和刘霖的去世可能是由于年老体衰或疾病导致的。而王昶的渡江则是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成功击败东吴军队,显示了朝廷的军事实力和战略眼光。
译文:
- 汉朝沿袭至今,没有改变。
- 注释: 汉朝的制度延续至今,并未有改变。
-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汉朝制度的尊重和坚守,认为它代表了历史上的优良传统。
- 如今三公职位齐全,却任用宠臣,违反了先代的典章制度。
- 注释: 现在虽设有三公职位,却依旧任用了宠臣,这与先代的典章制度不符。
- 赏析: 这句话批评了当时的政治现象,指出虽然有职位空缺,但仍然任用宠臣,这种作法是对传统的不尊重。
- 各地的人都会指责臣下。
- 注释: 全国上下的人都会对臣下有所责备。
- 赏析: “四方议者”表示全国上下都有不同的声音和看法,而最终这些声音都被接受下来。
- 四月初五更改了年号。
- 注释: 四月初五更改了年号。
- 赏析: 年号的改变可能是因为某种特定的历史背景或是为了适应新的政策需要。
- 太尉蒋济去世。冬季十二月初六,任命司空王凌为太尉。十一月初八,任命司隶校尉孙礼为司空。
- 注释: 太尉蒋济去世后,十二月初六,任命司空王凌为太尉;十一月初八,任命司隶校尉孙礼为司空。
- 赏析: 两位高级官员的去世可能是由于年岁原因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不幸事件,这反映出官场的变动和人事更替的无常。
- 第二年夏季五月,任命征西将军郭淮为车骑将军。冬季十月,任命特进孙资为骠骑将军。
- 注释: 第二年夏季五月,任命征西将军郭淮为车骑将军;冬季十月,任命特进孙资为骠骑将军。
- 赏析: 这两位将领的任命可能是为了加强中央的军事力量,应对潜在的军事威胁或是为了巩固皇权稳定。
- 十一月司空孙礼去世,十二月初十东海王刘霖去世,十二月二十日王昶渡江攻击东吴,并成功击败。
- 注释: 十一月司空孙礼去世后,十二月初十东海王刘霖去世;十二月二十日,王昶渡过长江攻击并击溃了东吴的军队。
- 赏析: 这三起事件可能都与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或对外扩张有关,显示出朝廷在处理国事时的决心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