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夏四月,大赦。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合肥新城,诏太尉司马孚拒之。[一]秋七月,恪退还。[二]注[一]汉晋春秋曰:是时姜维亦出围狄道。司马景王问虞松曰:“今东西有事,二方皆急,而诸将意沮,若之何?”松曰:“昔周亚夫坚壁昌邑而吴楚自败,事有似弱而强,或似强而弱,不可不察也。今恪悉其锐觽,足以肆暴,而坐守新城,欲以致一战耳。若攻城不拔,请战不得,师老觽疲,势将自走,诸将之不径进,乃公之利也。姜维有重兵而县军应恪,投食我麦,非深根之寇也。且谓我并力于东,西方必虚,是以径进。今若使关中诸军倍道急赴,出其不意,殆将走矣。”景王曰:“善!”乃使郭淮、陈泰悉关中之觽,解狄道之围;敕□丘俭等案兵自守,以新城委吴。姜维闻淮进兵,军食少,乃退屯陇西界。

以下是对这首古诗的逐句翻译及注释:

三国志·魏书·少帝纪    
五年夏四月,大赦。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合肥新城,诏太尉司马孚拒之。[一]秋七月,恪退还。    

诗句翻译:

  • “五年(262)夏四月,全国大赦。五月,吴国太傅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皇帝下诏命令太尉司马孚抵抗。”

译文:
在第五年夏季四月份,全国实行大赦;五月份,孙权的太傅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皇帝命令太尉司马孚进行抵抗。

关键词解释与分析:

  • 五年(262):这是指魏国的第五个年头,即景初五年,这是魏帝曹芳的第三个年号,此时曹芳已即位为皇帝。
  • 夏四月:农历四月份。
  • 大赦:释放所有罪犯,免除其刑罚。
  • 吴太傅诸葛恪:诸葛亮的儿子诸葛恪担任吴国的太傅。
  • 合肥新城:位于今天安徽省合肥市附近,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军事要塞。
  • 诏太尉司马孚:诏令太尉司马懿(司马孚是他的字)前往合肥新城抵抗诸葛恪的军队。
  • 秋七月,恪退还:秋天的第七个月,诸葛恪的军队撤退了。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魏国在景初三年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当时,孙权的儿子、吴国的太傅诸葛恪正在攻打合肥新城,而魏国皇帝曹芳则命令太尉司马孚前去抵御。尽管诸葛恪军队强大,但最终未能攻克合肥新城,不得不撤退。这首诗通过描述这次军事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展示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同时,诗中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权力斗争,以及魏国内部对于军事行动的不同态度和决策过程。

此诗不仅记录了一个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人物关系,展现了一个复杂的三国时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