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二]汉晋春秋曰:□丘俭、王昶闻东军败,各烧屯走。朝议欲贬黜诸将,景王曰:“我不听公休,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原之。时司马文王为监军,统诸军,唯削文王爵而已。是岁,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景王从之。未集,而雁门、新兴二郡以为将远役,遂惊反。景王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玄伯之责!”于是魏人愧悦,人思其报。习凿齿曰:司马大将军引二败以为己过,过消而业隆,可谓智矣。夫民忘其败,而下思其报,虽欲不康,其可得邪?若乃讳败推过,归咎万物,常执其功而隐其丧,上下离心,贤愚解体,是楚再败而晋再克也,谬之甚矣!君人者,苟统斯理而以御国,则朝无秕政,身靡留愆,行失而名扬,兵挫而战胜,虽百败可也,况于再乎!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诗歌内容和语言表达的题目,要求考生结合全诗理解、分析诗意。“汉晋春秋曰:□丘俭、王昶闻东军败,各烧屯走”,意思是说:汉晋春秋上记载:丘俭与王昶听说曹魏军队战败的消息,各自烧毁了所驻的营寨后撤走了。“时司马文王为监军,统诸军,唯削文王爵而已”,意思是说:当时司马文王担任监军,统领各路军队,唯独剥夺了他封爵的权利。“是岁,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意思是说:那年,雍州刺史陈泰请求皇帝命令并州刺史一同合力征讨北方的敌人。“习凿齿曰:司马大将军引二败以为己过,过消而业隆,可谓智矣”,意思是说:习凿齿评价道:司马大将军将两次失败归咎于自己的过错,过错消除而功业更加昌盛,真是聪明呀!“夫民忘其败,而下思其报,虽欲不康,其可得邪?若乃讳败推过,归咎万物,常执其功而隐其丧,上下离心,贤愚解体,是楚再败而晋再克也,谬之甚矣!”的意思是说:老百姓忘记了失败,却想着他的回报,想要不安定是很难做到的。如果一味地掩饰失败、归咎他人,把所有的功劳都占为己有,隐藏了失败的事实,那么君臣之间就会产生隔阂,贤明之人和平庸之人就会分道扬镳,这就像楚国再次失败而晋国再次取胜一样荒谬呀!“君人者,苟统斯理而以御国,则朝无秕政,身靡留愆,行失而名扬,兵挫而战胜,虽百败可也”,的意思是说:作为一国之君,只要能够掌握这些道理来治理国家,那么朝廷就不会有荒政,自身也不会有过失;行动失误但名声却很显赫,兵力受挫但仍能战胜敌人,即使遭受一百次失败也是可能的呀!“况于再乎!”的意思是说:更何况两次呢!
【答案】
译文:
汉晋春秋记载:丘俭、王昶听说曹魏军队战败的消息,各自烧毁了所驻的营寨后撤走了,朝议欲贬黜各位将领,景王说:“我没有听从王朗的意见,以至于此。这是我的过错。各位将领有什么罪?”于是全都赦免了他们。当时司马文王兼任监军,统率各路军队,只剥夺了他的封爵权利。这一年,雍州刺史陈泰请求皇帝命令并州刺史一并全力征讨北方的敌人。司马文王从谏如流:“我接受您的建议。”
赏析:
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三国志·魏书·少帝纪》载:公元239年(魏文帝黄初三年),丘俭、王昶等人率军进攻新城、乐嘉,被邓艾打败。第二年春,邓艾又攻取了上庸、西城等地。司马文王认为邓艾的功绩超过了自己,便向文帝上书请求将邓艾升任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进封亭侯,加领司隶校尉,假节钺。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司马文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邓艾处处防备,甚至怀疑邓艾要对自己不利。邓艾得知消息后,感到不安。这时,邓艾的谋士子元凯向他建议,应当把失败的责任推到自己身上,以此来消除自己的过错。邓艾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就接受了子元凯的建议,在一次宴会上借故发怒,把子元凯打了一顿。子元凯被打后十分气愤,立即写了一篇《解怨文》,列举了邓艾的种种不是,指责他是“窃弄神器”、“倾危社稷”的人。这篇文章很快传到了京城洛阳,引起人们的极大不满。司马文王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十分恼火。他责备邓艾:“你为什么要打我的谋士?”邓艾解释说:“我只是借故发怒罢了。”司马文王生气地说:“你是国家的重臣,怎么能做出这种没有礼貌的事情?你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后来经过调查发现,邓艾并没有打子元凯的事。司马文王只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