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诏曰:“故中郎西平郭修,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

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髃觽,阴图窥□,道经汉寿,请会觽宾,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夫追加褒宠,所以表扬忠义;祚及后胤,所以銟劝将来。其追封修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曰威侯;子袭爵,加拜奉车都尉;赐银千鉼,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焉。“[一]

注[一]魏氏春秋曰:修字孝先,素有业行,着名西州。姜维劫之,修不为屈。刘禅以为左将军,修欲刺禅而不得亲近,每因庆贺,且拜且前,为禅左右所遏,事辄不克,故杀祎焉。臣松之以为古之舍生取义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诏所称聂政、介子是也。事非斯类,则陷乎妄作矣。魏之与蜀,虽为敌国,非有赵襄灭智之仇,燕丹危亡之急;且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郭修在魏,西州之男子耳,始获于蜀,既不能抗节不辱,于魏又无食禄之责,不为时主所使,而无故规规然糜身于非所,义无所加,功无所立,可谓“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谓也。

以下是对《三国志·魏书·少帝纪》中的诗句及其注释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1. 诗句:“八月,诏曰:”故中郎西平郭修,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
  • 译文:“八月,下诏说:‘已故中郎西平郭修,坚守节操、严格自律,始终不渝。不久前蜀军将领姜维侵犯魏国边境,掳掠郭修的领地,被郭修捕获。’”
  • 赏析:这段诏书描述了郭修在边境防御中的英勇行为,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
  1. 诗句:“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觽,阴图窥□,道经汉寿,请会觽宾,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勇过聂政。”
  • 译文:“去年,伪大将军费祎带领众多部下,暗中图谋侵犯边疆,途径汉寿,邀请宾客聚会,郭修在宴会上亲手杀了费祎,其勇气超过了聂政。”
  • 赏析:这段诗句赞扬了郭修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敢杀敌的精神,展现了他的勇猛和忠诚。
  1. 诗句:“夫追加褒宠,所以表扬忠义;祚及后胤,所以銟劝将来。”
  • 译文:“因此给予郭修追加褒赏和恩宠,是为了表彰他的忠义;赐给他后代的荣光,是为了激励未来的人。”
  • 赏析:这段诗表达了朝廷对郭修英勇行为的认可和对他忠诚精神的肯定,同时也寄寓了对未来的期望。
  1. 诗句:“其追封修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曰威侯;子袭爵,加拜奉车都尉;赐银千鉼,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焉。”
  • 译文:“朝廷追封郭修为长乐乡侯,食邑一千户,谥号为‘威侯’;郭修的儿子继承爵位,加封为奉车都尉;朝廷还赐给郭修银千镒,绢一千匹,以示表彰和纪念,以彰显郭修的功绩和荣耀,让这一事迹流传后世。”
  • 赏析:这段诗句是对郭修及其家族的荣誉记载,展示了朝廷对其功绩的高度认可和对其家族的深厚情谊。
  1. 诗句:“魏氏春秋曰:修字孝先,素有业行,着名西州。”
  • 译文:“据《魏氏春秋》记载:郭修字孝先,他素有德行,为人所称道。”
  • 赏析:这段诗句提供了关于郭修背景的补充信息,突出了他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影响力。
  1. 诗句:“姜维劫之,修不为屈。刘禅以为左将军,修欲刺禅而不得亲近,每因庆贺,且拜且前,为禅左右所遏,事辄不克,故杀祎焉。”
  • 译文:“姜维劫持了他,但郭修并未屈服。刘禅任命他为左将军,但郭修想刺杀刘禅却未能接近,每次都是在庆贺时,郭修一边行礼一边前进,但都被刘禅身边的侍卫阻止,每次都不能成功,因此杀害了费祎。”
  • 赏析:这段诗句描绘了郭修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坚持,以及他最终采取的激烈行动。
  1. 诗句:“臣松之以为古之舍生取义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诏所称聂政、介子是也。”
  • 译文:“臣松之认为古代那些舍生取义的人,必定有着他们的道理存在,或者他们心怀感激而毫无悔意地投入事业,或者他们面临重大利益和机遇时,能够振奋精神、积极应对。陛下称赞的聂政、介子就是这样的人物。”
  • 赏析:这段诗句强调了郭修行为的合理性和正义性,以及他在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中的选择。
  1. 诗句:“事非斯类,则陷乎妄作矣。”
  • 译文:“如果不是这种情形,就会陷入荒谬的行为。”
  • 赏析:这段诗句提醒人们要区分是非,不要因为个别事件而对整个群体进行误判。
  1. 诗句:“魏之与蜀,虽为敌国,非有赵襄灭智之仇,燕丹危亡之急;且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
  • 译文:“魏国与蜀国虽然为敌对国家,但并无赵襄灭掉智国的仇恨,也没有燕丹濒临死亡的危险;况且刘禅只是一般的君主,费祎也只是中等才能的宰相,他们的生死存亡,并不会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和存亡。”
  • 赏析:这段诗句阐述了两国关系的和平本质,以及政治立场的不同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1. 诗句:“郭修在魏,西州之男子耳,始获于蜀,既不能抗节不辱,于魏又无食禄之责,不为时主所使,而无故规规然糜身于非所,义无所加,功无所立,可谓‘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谓也。”
  • 译文:“郭修在魏国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西州人。他最初被蜀国俘虏,既然不能坚持气节不屈辱投降,在魏国也没有什么俸禄的责任,不是被当时的君主所使用,就无故在非分的事情上斤斤计较,他的行为无法增加什么道义上的分量,也无法建立什么功劳,可以说是自甘堕落,其行为可称为‘折柳樊圃’(比喻轻浮、放荡),这真是疯狂至极,这就是所谓的‘折柳樊圃’。”
  • 赏析:这段诗句总结了郭修一生的行事风格和态度,反映了他性格中的放纵和不负责任的一面。

这段诗歌不仅记录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壮举,更通过对其生平事迹的回顾和分析,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通过对郭修生平的梳理和评价,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人物性格,从而获得对历史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