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一]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
[二]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军司马,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迁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征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三]迁中郎将,讨黄巾,军败抵罪。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
卓伪欲捕鱼,堰其还道当所渡水为池,使水渟满数十里,默从堰下过其军而决堰。
比羌、胡闻知追逐,水已深,不得渡。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觽而还,屯住扶风。拜前将军,封□乡侯,征为并州牧。[四]注[一]英雄记曰:卓父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有三子:长子擢,字孟高,早卒;次即卓;卓弟旻字叔颖。
诗句: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少好豪侠,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结。后归耕野中豪帅来从之,杀耕牛饮宴乐感其意归敛得畜赠卓。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军司马从中郎将张获九千缣分与吏士。征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迁中郎将讨黄巾军败抵罪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羌胡数万人围粮食乏绝卓伪欲捕鱼堰当所渡水为池使渟满数十里默从堰下过其军而决堰羌胡闻追逐水已深不得渡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觽而还屯住扶风。
译文
董卓,字仲颖,是陇西临洮人。他年轻时喜好侠义,曾游历羌中,与各豪帅结交甚好。后来他回到乡间,豪帅中有人来投奔他,董卓和他们一起回乡,并杀了耕牛与他们一同宴饮作乐。豪帅们深受感动,纷纷回去收敛财物,送给董卓一千多头牲畜。
汉桓帝末年,董卓被选为六郡良家子弟之一,担任羽林郎。董卓具有武艺才能和武力,在军队中很少能与之匹敌。他佩戴双剑,左手和右手都持弓箭驰射,担任军司马,因参与中郎将张奂征伐并州有功,被提升为郎中,赐予丝绸九千匹,董卓全部分配给手下的将士。后来他升任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然后离职。他被征召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后又升任中郎将,前往讨伐黄巾军,但因战败而被治罪。韩遂等人在凉州崛起,董卓再次担任中郎将,向西抵御韩遂的进攻。在望垣硖以北,他被羌胡数万人围困,粮食短缺,无奈之下,董卓假装捕鱼,建造堰坝截断水流,使水位涨至数十里,然后从堰下穿过敌军,成功决开堰坝,羌胡闻讯赶来追赶,但由于水势太深,他们已经无法渡河。这时,六路大军正在陇西地区进攻,其中五路被击败,董卓仅能保全部下而返回,最后驻屯在扶风。
赏析
董卓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一方面,他在军事上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平定黄巾起义中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然而,他的私德同样饱受批评。董卓的暴政和残忍行为使他成为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描述了董卓的一生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形象。《三国志》中的描写虽然充满了史实的客观描述,但也不乏对董卓个性和行为的艺术加工。这种叙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及其影响。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通过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技巧,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有英勇善战又充满野心且手段狠毒的形象。此外,诗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如董卓建造堰坝的行为)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紧张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事件的个人解读和情感投射。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首诗也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氛围。董卓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通过对董卓这一角色的刻画和分析,诗人不仅呈现了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形象,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和文化特征。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中的这段描述,既展现了董卓的个人魅力和军事能力,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和文化背景。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复杂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