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一]英雄记曰:逢纪说绍曰:“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

绍答云:“冀州兵强,吾士饥乏,设不能办,无所容立。”纪曰:“可与公孙瓒相闻,导使来南,击取冀州。公孙必至而馥惧矣,因使说利害,为陈祸福,馥必逊让。于此之际,可据其位。”

绍从其言而瓒果来。

注[二]九州春秋曰:馥遣都督从事赵浮、程奂将强弩万张屯河阳。浮等闻馥欲以冀州与绍,自孟津驰东下。时绍尚在朝歌清水口,浮等从后来,船数百艘,觽万余人,整兵鼓夜过绍营,绍甚恶之。浮等到,谓馥曰:“袁本初军无斗粮,各己离散,虽有张杨、于扶罗新附,未肯为用,不足敌也。小从事等请自以见兵拒之,旬日之间,必土崩瓦解;明将军但当开合高枕,何忧何惧!”馥不从,乃避位,出居赵忠故舍。遣子赍冀州印绶于黎阳与绍。

诗句

注释

  •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

  • 英雄记曰: 记载在《三国志》中,关于逢纪向袁绍提出建议的历史记录。

  • 逢纪说绍曰: 逢纪向袁绍陈述自己的观点或策略。

  • 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 意思是说,作为一位将军,如果只依赖他人供给物资来维持自己的大事,那么一旦不能继续得到支持,就无法自保。

  • 冀州兵强,吾士饥乏,设不能办,无所容立; 表示冀州(指袁绍的地盘)兵力强大,但袁绍的军队饥饿、疲惫,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和物资支撑,他就无法立足。

  • 可与公孙瓒相闻,导使来南,击取冀州: 逢纪建议可以通过劝说公孙瓒南下来夺取冀州。

  • 公孙必至而馥惧矣: 预计公孙瓒一定会到来,这让袁绍感到恐慌。

  • 因使说利害,为陈祸福: 逢纪通过游说让袁绍权衡利弊,分析形势的好坏。

  • 馥必逊让: 袁绍因为担心后果而可能让步。

  • 于此之际,可据其位: 逢纪认为现在是占据优势地位的时机。

  • 此是时也: 这是当前最合适的时机。

  • 绍从其言而瓒果来: 袁绍听了逢纪的话后,果然引来了公孙瓒。

  • 九州春秋曰: 引述《九州春秋》中的一段记载。

  • 馥遣都督从事赵浮、程奂将强弩万张屯河阳: 袁绍派遣都督从事赵浮和程奂带一万支强力弓弩驻守河阳。

  • 浮等闻馥欲以冀州与绍: 赵浮和程奂听说袁绍打算把冀州割让给袁绍。

  • 自孟津驰东下: 他们从孟津向东出发。

  • 时绍尚在朝歌清水口: 当时袁绍还在朝歌清水口这个地方。

  • 浮等到,谓馥曰:…不足敌也: 赵浮等人到达袁绍处对袁绍说……不足以对抗。

  • 小从事等请自以见兵拒之: 小从事们请求用他们现有的军队抵挡敌人。

  • 旬日之间,必土崩瓦解: 估计十天之内,对方的军队必然土崩瓦解。

  • **何忧何惧!______:_:_}

    诗句翻译:

刘备的谋士诸葛亮曾言:”卧龙凤雏得其一者可安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有才能的人就能治理好天下。然而在三国演义中,这句话却被用来讽刺刘备的无能。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本以为能依靠他的才智振兴汉室,然而诸葛亮却提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要求,这反映出他对蜀汉的忠诚和责任心,而非仅仅为了个人的富贵荣华。这种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正是刘备所缺少的。因此,虽然诸葛亮拥有卓越的才智,但他并不愿意为刘备效力,这也反映出刘备的用人之道确实有待提高。

译文:

刘备的谋士诸葛亮曾言:“卧龙凤雏得其一者可安天下”,这句话的含义是只要有人有才华就能治理好天下。然而在《三国演义》中,这句被用来讽刺刘备的无能。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希望能得到他的辅佐,但是诸葛亮提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这反映出他对蜀汉的责任感和对刘备的忠诚,而不是仅仅为了个人名利。因此,尽管诸葛亮有卓越才能,但他并不希望为刘备效力,这说明刘备的用人之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描写,表达了一种观点:真正的英雄不仅需要有才能和智慧,更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而刘备虽然得到了诸葛亮这样的英才,但却并没有好好利用和信任他,这也正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用人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了解并信任人才,才能发挥他们的长处,推动事业的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