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一]绍既出,遂亡奔冀州。

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阴为绍,乃说卓曰:“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绍不达大体,恐惧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购之急,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篃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觽,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卓以为然,乃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

注[一]献帝春秋曰:卓欲废帝,谓绍曰:“皇帝冲闇,非万乘之主。陈留王犹胜,今欲立之。

人有少智,大或痴,亦知复何如,为当且尔;卿不见灵帝乎?念此令人愤毒!“绍曰:”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来久。今帝虽幼冲,未有不善宣闻天下,公欲废适立庶,恐觽不从公议也。“卓谓绍曰:”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绍曰:”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引佩刀横揖而出。臣松之以为绍于时与卓未构嫌隙,故卓与之谘谋。若但以言议不同,便骂为竖子,而有推刃之心,及绍复答,屈疆为甚,卓又安能容忍而不加害乎?且如绍此言,进非亮正,退违诡逊,而显其竞爽之旨,以触哮阚之锋,有志功业者,理岂然哉!此语,妄之甚矣。

”`
袁绍(公元320年-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出身汉末名门“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绍的家族背景显赫,曾祖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于三公之上,因此家族也被称为“四世三公”。他自幼聪慧,年轻时就担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并曾指挥诛杀宦官。东汉末年,由于朝廷内外交困,社会动荡不安,群雄并起,而袁绍是其中的一位著名人物。

在《三国志》中,描述了董卓召集袁绍讨论废立皇帝的事情。当时,袁绍与他的叔叔隗商议此事,并假装答应董卓,表示要与叔叔一起商讨重大事务。然而,董卓认为刘氏家族已经没有希望了,对袁绍的回应并不买账,甚至用威胁的语气说:“刘氏种不足复遗。”这显示了董卓的专断和对汉室皇权的蔑视。袁绍的反应是坚决拒绝,并横刀长揖以示不屈,最终愤而离去。这段描述展现了袁绍的坚持原则和对国家大义的忠诚,同时也揭示了董卓的独断专行和缺乏政治智慧。

从这段历史记载可以看出,袁绍虽然在表面上接受了董卓的建议,但实际上并未真正认同董卓的立场和做法。他拒绝了董卓的命令,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反对的态度,这种坚定的立场和勇气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同时,这也反映了袁绍作为一位士族领袖的责任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在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各个地方豪强为了争夺权力和资源展开了激烈的较量。袁绍作为其中的一员,其政治立场和行动选择对于整个乱世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他在政治上未能取得显著的成功,但在后世的文学和历史评价中,袁绍因其个性鲜明、智勇双全的形象而被广泛赞誉。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世的人们勇于面对困难、坚持正义,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和平与稳定的生活。

总结来说,这段历史记载不仅展示了袁绍作为一个政治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动策略,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性。通过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风貌,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注:献帝春秋曰 该部分内容已被纳入现代史学研究框架,但原文未被详细引用。)

赏析:

袁绍的历史形象复杂多变,既有英雄豪杰的一面,也有独断专行的局限。在《三国志》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既重视家族荣誉又具备政治智慧的人物。尽管面对董卓的压力,他没有完全屈服于权谋之下,而是选择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原则。这种坚守信念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非常难能可贵。

袁绍的决策反映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的智慧和勇气。他能够认识到董卓的野心和危险性,并且通过拒绝董卓的命令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这一行为不仅显示了他个人的胆识和决断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局势发展。

袁绍的言行还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在面对董卓这样的权势人物时,他没有选择妥协或逃避,而是勇敢地捍卫了自己的立场。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告诉我们即使在面对强大的压力和挑战时,也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袁绍的历史形象是一个典型的三国时期士族代表,他的决策和行动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局势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象。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袁绍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三国时期的历史脉络和社会变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