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术将虎贲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欲以迫出珪等。珪等不出,劫帝及帝弟陈留王走小平津。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许相,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犹见及。其滥如此。死者二千余人。
急追珪等,珪等悉赴河死。帝得还宫。
注[一]续汉书曰:绍使客张津说进曰:“黄门、常侍秉权日久,又永乐太后与诸常侍专通财利,将军宜整顿天下,为海内除患。”进以为然,遂与绍结谋。
注[二]九州春秋曰:初绍说进曰:“黄门、常侍累世太盛,威服海内,前窦武欲诛之而反为所害,但坐言语漏泄,以五营士为兵故耳。五营士生长京师,服畏中人,而窦氏反用其锋,遂果叛走归黄门,是以自取破灭。今将军以元舅之尊,二府并领劲兵,其部曲将吏,皆英雄名士,乐尽死力,事在掌握,天赞其时也。今为天下诛除贪秽,功勋显着,垂名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将军以诏书领兵韂守,可勿入宫。”进纳其言,后更狐疑。绍惧进之改变,胁进曰:“今交构已成,形势已露,将军何为不早决之?事留变生,后机祸至。”进不从,遂败。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
[二]术将虎贲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欲以迫出珪等。珪等不出,劫帝及帝弟陈留王走小平津。
翻译与注释:
董卓的部下在焚烧南宫的嘉德殿和青琐门,企图逼迫献帝(即后来的魏帝)交出曹操等人。曹操等人没有出来,就劫持了献帝及其弟弟陈留王逃到小平津。
[四]袁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许相,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犹见及。其滥如此。死者二千余人。
翻译与注释:
袁绍在杀了宦官所任命的司隶校尉许相之后,就带领军队去抓捕所有的宦官。不分年龄大小,全部杀掉。有的宦官因为胡须稀疏而被误杀,有些宦官甚至在暴露自己裸露的身体后才得以幸免。宦官中有的人因为行善或自我守护而得以幸免。这种情况真是泛滥成灾。被杀的宦官有两千多人。
[五]急追珪等,珪等悉赴河死。帝得还宫。
翻译与注释:
袁绍急忙追赶曹操等人,曹操等人全部投入黄河而死。献帝得以返回宫中。
[六]注[一]续汉书曰:绍使客张津说进曰:“黄门、常侍秉权日久,又永乐太后与诸常侍专通财利,将军宜整顿天下,为海内除患。”进以为然,遂与绍结谋。
翻译与注释:
《续汉书》记载,袁绍派他的宾客张津对曹操说:“黄门官和常侍把持权力已经很久,又有永乐太后和各位宦官专门勾结财利,将军你应该整顿天下,消除国内的祸害。”曹操认为这是正确的,于是和袁绍结成同盟。
[七]注[二]九州春秋曰:初绍说进曰:“黄门、常侍累世太盛,威服海内,前窦武欲诛之而反为所害,但坐言语漏泄,以五营士为兵故耳。五营士生长京师,服畏中人,而窦氏反用其锋,遂果叛走归黄门,是以自取破灭。今将军以元舅之尊,二府并领劲兵,其部曲将吏,皆英雄名士,乐尽死力,事在掌握,天赞其时也。今为天下诛除贪秽,功勋显着,垂名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将军以诏书领兵韂守,可勿入宫。”进纳其言,后更狐疑。绍惧进之改变,胁进曰:“今交构已成,形势已露,将军何为不早决之?事留变生,后机祸至。”进不从,遂败。
翻译与注释:
《九州春秋》记载,起初袁绍劝说曹操:“黄门官和常侍世代以来权力太大,他们威服整个国家。以前窦武想要除掉他们反而被他们杀害了,只是因为泄露了机密,用五营的兵作为军队罢了。五营的兵生长在京城,畏惧宦官,而窦家反而利用他们的兵力,最终反叛跑回黄门,所以自己招致了失败。如今你作为皇室的亲戚,两个府同时掌管重兵,你的部下将领官吏都是英雄名士,乐意拼死效力,事情掌握在他们手中,这是天助他的时候。现在为天下扫除贪污腐败,功勋显著,可以垂名后世,即使是周朝的申伯,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现在皇帝在皇宫里,你用诏书领兵守卫皇城,可以不要进入皇宫。”曹操接受了他的话,但以后更加犹豫不定。袁绍害怕曹操改变主意,威胁曹操说:“现在联合已经形成,形势已经显露,你为什么不早点做出决定?事情拖延变化产生,后患就会到来。”曹操不同意,结果失败了。
《三国志》中描述了东汉末年董卓废汉献帝的事件以及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政治斗争。这段历史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以及不同势力之间的争斗和策略。董卓通过焚烧宫殿和杀害宦官来试图胁迫献帝交出曹操等人,而袁绍则试图通过拉拢曹操来削弱对手的力量。最后,献帝虽然得以返回宫中,但这场斗争给东汉王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混乱。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董卓和袁绍的行动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权稳定,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