瓒,文武才力足恃,虽有小恶,固宜容忍。“乃止。后一年,攸病死。虞又与官属议,密令觽袭瓒。瓒部曲放散在外,自惧败,掘东城门欲走。虞兵无部伍,不习战,又爱民屋,敕令勿烧。故瓒得放火,因以精锐冲突。虞觽大溃,奔居庸城。瓒攻及家属以还,杀害州府,衣冠善士殆尽。典略曰:瓒曝虞于市而祝曰:”若应为天子者,天当降雨救之。“时盛暑,竟日不雨,遂杀虞。英雄记曰:虞之见杀,故常山相孙瑾、掾张逸、张瓒等忠义愤发,相与就虞,骂瓒极口,然后同死。

注[二]英雄记曰:瓒统内外,衣冠子弟有材秀者,必抑使困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答曰:“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贵之,皆自以为职当得之,不谢人善也。”所宠遇骄恣者,类多庸儿,若故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等三人,与之定兄弟之誓,自号为伯,谓三人者为仲叔季,富皆巨亿,或取其女以配己子,常称古者曲周、灌婴之属以譬也。

这首诗出自《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讲述了刘备的部将公孙瓒和曹操手下的将领曹仁之间的斗争。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瓒,文武才力足恃,虽有小恶,固宜容忍。
  • 解释:公孙瓒(字伯圭),文官武将的能力都足够自保,即使有一些小缺点,也应当宽容。
  1. 乃止。后一年,攸病死。虞又与官属议,密令觽袭瓒。
  • 解释:于是停止了。一年后,郭攸之病死。虞(字仲雍)再次召集部下商议,秘密地命令部队袭击公孙瓒。
  1. 瓒部曲放散在外,自惧败,掘东城门欲走。
  • 解释:公孙瓒的士兵分散在外面,自己害怕失败,就挖掘东城门想要逃跑。
  1. 虞兵无部伍,不习战,又爱民屋,敕令勿烧。
  • 解释:虞军没有组织纪律,不熟悉战斗,还爱护百姓的房子,下令不要烧。
  1. 故瓒得放火,因以精锐冲突。虞觽大溃,奔居庸城。
  • 解释:因此公孙瓒放火烧了民房,用精锐部队冲击虞军。虞军大败,逃到了居庸城。
  1. 瓒攻及家属以还,杀害州府,衣冠善士殆尽。
  • 解释:公孙瓒的军队攻击到他的家人和官员,杀死了州府的官员,那些有才德的人几乎被屠杀殆尽。
  1. 典略曰:瓒曝虞于市而祝曰:”若应为天子者,天当降雨救之。“时盛暑,竟日不雨,遂杀虞。
  • 解释:《典略》记载:公孙瓒在街上晒着虞(字公则)的尸体祷告说:“如果将来有人能成为天子,天上就应该下雨帮助我。”当时是夏季,一整天都没有下雨,最终虞被杀害。
  1. 英雄记曰:虞之见杀,故常山相孙瑾、掾张逸、张瓒等忠义愤发,相与就虞,骂瓒极口,然后同死。
  • 解释:《英雄记》记载:虞被杀死后,常山郡的相(太守)孙瑾、掾(县吏)张逸、张瓒等人感到义愤,一起去见虞,痛骂公孙瓒,最后一起自杀。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公孙瓒和曹仁之间的冲突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双方政治理念和人格魅力的较量。公孙瓒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地位,但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被曹操所消灭。这反映出即使是有才能的人,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政治斗争,也可能会被历史淘汰。同时,这个故事也揭示了忠诚和背叛、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界限是多么模糊,有时候一个领导者的生死往往取决于他身边人的忠诚与否。此外,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通过具体的事件和细节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