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以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
天子之在河东,杨将兵至安邑,拜安国将军,封晋阳侯。杨欲迎天子还洛,诸将不听;杨还野王。建安元年,杨奉、董承、韩暹挟天子还旧京,粮乏。杨以粮迎道路,遂至洛阳。谓诸将曰:“天子当与天下共之,幸有公卿大臣,杨当扞外难,何事京都?”
遂还野王。即拜为大司马。[二]杨素与吕布善。太祖之围布,杨欲救之,不能。乃出兵东市,遥为之势。其将杨丑,杀杨以应太祖。杨将眭固杀丑,将其觽,欲北合袁绍。太祖遣史涣邀击,破之于犬城,斩固,尽收其觽也。[三]注[一]灵帝纪曰:以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冯芳为助军校尉,夏牟、淳于琼为左右校尉。
注[二]英雄记曰:杨性仁和,无威刑。下人谋反,发觉,对之涕泣,辄原不问。
《三国志》·魏书 · 二公孙陶四张传杨奉生平与战事回顾
- 杨奉初起与建立
- 杨奉,在三国时期作为建义将军及河内太守,其军事生涯始于天子之困于河东。
- 杨奉带领军队至安邑,被任命为安国将军,封为晋阳侯,显示出其在军事行动中的卓越能力。
- 尽管杨奉企图迎立天子回洛,但诸将反对,导致他最终返回野王。
- 杨奉军事策略与困境
- 在杨奉的领导下,建安元年(198年),杨奉、董承、韩暹联合拥戴天子返回旧京,但因粮饷匮乏,未能成功。
- 面对粮饷不足的问题,杨奉选择继续支持天子,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
- 最终,杨奉在洛阳被击败,他的军事策略虽然得到了一些成就,但也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
- 杨奉政治立场与转变
- 在杨奉的军事生涯中,他曾表现出对公卿大臣的支持,显示了他在政治立场上的灵活性。
- 然而,当袁绍在太祖围布时,杨奉欲救而无力,最终选择出兵东市遥为之势,反映出其政治立场的转变。
- 杨奉的政治行为也揭示了他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无奈和局限。
- 杨奉性格与为人
- 杨奉的性格仁和,没有严格的军纪或刑罚,这使得他在处理军中事务时能够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 对于下属的谋反事件,杨奉会对他们进行安慰而非严厉处置,展现了他的宽容和人性化管理。
- 杨奉晚年评价与影响
- 杨奉的事迹在《三国志》中有详细记录,反映了他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角色。
- 杨奉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都为其赢得了一定的声誉,但他的结局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权力的风险。
- 杨奉历史意义与启示
- 杨奉的历史地位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还在于他对当时社会动荡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 通过对杨奉生平的回顾,我们可以汲取历史的教训,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人物命运。
- 杨奉后世影响与评价
- 杨奉的形象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评价,有赞其为英雄者,也有贬其为奸雄者。
- 然而,无论如何评价,杨奉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他的行为和决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 杨奉生平总结与评述
- 总的来说,杨奉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战斗和争议。
- 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使他成为了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但他的行为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 通过对杨奉生平的评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