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遂发兵,逆于辽隧,与俭等战。

俭等不利而还。渊遂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遣使者持节,假鲜卑单于玺,封拜边民,诱呼鲜卑,侵扰北方。[五]二年春,遣太尉司马宣王征渊。六月,军至辽东。[六]渊遣将军卑衍、杨祚等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余里。宣王军至,令衍逆战。宣王遣将军胡遵等击破之。宣王令军穿围,引兵东南向,而急东北,即趋襄平。衍等恐襄平无守,夜走。诸军进至首山,渊复遣衍等迎军殊死战。复击,大破之,遂进军造城下,为围堑。会霖雨三十余日,辽水暴长,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雨霁,起土山、修橹,为发石连弩射城中。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将军杨祚等降。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十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壬午,渊觽溃,与其子修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

这首诗出自《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是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诗中提到的人物有公孙渊、司马宣王等,他们的事迹和活动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来解读一下诗歌的内容:

  1. 公孙渊开始发兵,在辽隧与司马宣王等人交战,但结果不利,被迫退回。
  2. 公孙渊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并派遣使者持节,假鲜卑单于玺,封拜边民,以诱骗并骚扰北方。
  3. 五年春,司马懿派遣太尉司马宣王讨伐公孙渊。六月,大军到达辽东。
  4. 公孙渊派遣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数万步骑在辽隧设围,挖沟十余里。
  5. 司马懿军至辽隧后,让卑衍等迎战,被司马懿击败。接着,司马懿命令军队挖穿敌军的围墙,然后向东南进攻,直奔襄平。
  6. 卑衍等人害怕襄平无法守住,于是连夜撤退。
  7. 司马军随后抵达首山,公孙渊再次派遣卑衍等人前来迎接。但这次也被打败。
  8. 之后,司马进军到襄平城下,挖掘战壕围困敌人。同时,由于连续下了三十多天的雨,辽河暴涨,运输船从辽口径运粮到达城墙下。
  9. 雨后,他们修筑土墙,修造了攻城武器——连弩。
  10. 公孙渊处境困难,粮尽,人们相食,死者众多。最终,杨祚等投降。
  11. 八月丙寅夜,一颗长数十丈的大流星从首山东北坠入襄平城东南。壬午日,公孙渊的部队溃败,与儿子公孙修为数百骑突围向东南方逃跑,遭到大部队迅速的攻击。在这颗流星坠落的地方,司马宣王斩了公孙渊父子。

接下来是翻译:
先发兵,逆于辽隧,战于阵前不利而还。
自立为燕王,置百官。遣使持节,授予单于印玺,封赏边民,引诱并骚扰北方地区。
五月,派太尉司马懿征伐公孙渊。六月,大军抵达辽东。
公孙渊遣将军卑衍、杨祚等率数万步骑在辽隧设围,挖沟二十多里。
司马宣王令卑衍迎击。司马宣王遣将军胡遵等破之。
司马宣王令军挖通围堑,引兵向东南进发,直趋襄平。
卑衍等人惧怕襄平守不住,连夜逃跑。
诸军推进到首山时,公孙渊又派卑衍等人前来抵抗。但这次也失败。
随后进军,逼近襄平城下,挖掘战壕进行围困。由于连日下雨三十余天,辽水暴涨,运输船只由辽河口运粮到达城墙下。雨后,修筑土墙,修造攻城武器——连弩。
公孙渊粮尽,互相残杀,死者很多。将军杨祚等投降。
八月丙寅日夜晚,一颗长数十丈的大流星从首山东北坠入襄平城东南。壬午日,公孙渊部队溃败,与儿子公孙修为数百骑突围东南方逃跑,遭遇猛烈攻击。在这颗流星坠落的地方,司马宣王斩杀公孙渊父子。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记叙文,通过详细的叙述和描写,展示了三国时期的一段历史事件。诗歌语言流畅,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对事件的详细描述和描绘,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状况,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