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妆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原文: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也。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妆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
译文及注释:
夏侯惇(132-198),字元让,沛国谯县人,是夏侯婴之后。十四岁时开始拜师学习。有一次有人侮辱他的老师,夏侯惇杀了那个人,因此他的刚烈之气闻名于世。曹操刚刚起兵时,夏侯惇经常担任副将,随从征战。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命夏侯惇为司马,另外驻扎在白马,升任为折冲校尉,并兼任东郡太守。后来曹操征讨陶谦,留下夏侯惇守卫濮阳。张邈叛变迎接吕布后,曹操的家眷在鄄城,夏侯惇率领部队前去增援,正好碰上吕布和张邈交战。吕布战败撤退后,夏侯惇进入濮阳,突袭了张邈的军帐,获得了夏侯惇的辎重物资。夏侯惇派将领假装投降,共同挟持了夏侯惇,索要财物作为报酬。夏侯惇的军队因此惊恐不安。夏侯惇的将领韩浩于是带兵驻扎在夏侯惇的营门前,召集军中军官和将领们,命令他们全副武装待命。这样军营才安定下来。随后夏侯惇去见韩浩,斥责那些劫持他的人道:“你们这是大逆不道,竟然敢劫持大将军。难道你们还想活着吗?我奉皇帝的命令讨伐贼寇,怎能因为一个将军的缘故,就放过你们呢?”说完流着泪对夏侯惇说:“我该如何向国家法律交代啊!”于是催促调集兵力攻击那些劫持夏侯惇的人。那些劫持人质的人惊慌失措地叩头乞求饶命,说:“我们只是想请求一点钱财来使用而已。”韩浩严厉责备他们,最终将这些人全部斩首示众。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夏侯惇英勇善战、忠诚勇敢的形象。诗中描述了夏侯惇年少时便以刚烈之气闻名于世,跟随曹操征战沙场,勇冠三军。面对敌人的背叛和挑衅,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保护了曹操的安全。在面对敌人的威胁时,夏侯惇展现出了他的勇敢和智慧。他命令将领韩浩整顿军纪,稳定军心。在韩浩的威慑之下,劫持人质的人被迅速制服,夏侯惇成功地保卫了自己的军队不受侵犯。这首诗充分展现了夏侯惇的英勇无畏、忠诚担当和智谋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