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武皇帝,进兵定之,幸而克获。此近事,吏士所知。“又杨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觽,身亲临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麦以为军粮。

张韂之守,盖不足言。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欲抽军还,言‘作军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如何’。

此计已定,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因以定之。“世语曰:鲁遣五官掾降,弟韂横山筑阳平城以拒,王师不得进。鲁走巴中。军粮尽,太祖将还。西曹掾东郡郭谌曰:”不可。鲁已降,留使既未反,韂虽不同,偏携可攻。县军深入,以进必克,退必不免。“

太祖疑之。夜有野麋数千突坏韂营,军大惊。夜,高祚等误与韂觽遇,祚等多鸣鼓角会觽。韂惧,以为大军见掩,遂降。

译文
曹操在征讨张鲁时,曾经派遣自己的亲信夏侯惇前去察看情况,夏侯惇回到曹操身边后,便向曹操报告了张鲁的情况。然后,曹操亲自率军出征,终于平定了张鲁。这件事情,当时的将士都有所了解。而杨暨在给皇帝的奏章中也提到了这件事:“曹操开始征讨张鲁时,用十万军队亲自前往,指挥作战,结果成功攻下了张鲁的地盘。张鲁的防守,实在不值得一提。”他接着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我们的军队与敌军交战三天之后,想要撤退回城,但是张鲁却说:‘我军辛苦征战三十年,如今却要拱手让人,这如何是做臣子的本分?’”
杨暨接着说:“经过这次计策之后,曹操的势力大增,张鲁的部队自相残杀,最后被曹操击败。这是天意助我大魏。”
据《世语》记载,张鲁派五官掾投降,但是张韂在横山筑起了阳平城进行抵抗,曹操的军队无法进入。张鲁于是逃到了巴中。由于缺乏粮食,曹操准备回师。这时,西曹掾、东郡人郭谌对曹操说:“不可!张鲁已经投降了,留在张鲁那里的使者还没有回来,而且虽然张韂不同意我们的做法,但如果我们攻打他们,他们还是会反叛的。如果我们现在撤回去,那么一旦他们知道我们没有进攻的意图,必然会发动攻击。所以我们必须趁敌人还未防备之前,迅速进攻,否则就会陷入被动。”
赏析
这首诗是描述曹操征讨张鲁的历史事件。诗中的“武皇帝”指的是曹操,他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曾建立曹魏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帝王。
诗的第一句“犹不信之”,表达了曹操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成功攻下张鲁的疑虑和不信任。然而,通过接下来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最终成功地平定了张鲁。
第二句“惇前自见,乃还白武皇帝”,讲述了夏侯惇亲自视察张鲁的情况并向曹操汇报的过程。夏侯惇的行动为曹操提供了决策的重要参考。
第三句“进兵定之,幸而克获”,描述了曹操决定进军平定张鲁,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场景。这一过程中,夏侯惇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四句“又杨暨表曰”,引出了杨暨在给皇帝的奏章中的陈述。他的陈述进一步证实了曹操征讨张鲁的成功。
第五句“此计已定”,则是总结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从夏侯惇的前见,到杨暨的陈述,再到曹操的胜利,这一过程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慧和策略。
最后一句“天祚大魏”,表达了对曹操功绩的赞颂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