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韂不肯,率觽数万人拒关坚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一]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归降],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灌)**[杜濩]*赴朴胡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

于是乃奔南山入巴中。

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二]为子彭祖取鲁女。鲁薨,谥之曰原侯。子富嗣。[三]注[一]魏名臣奏载董昭表曰:“武皇帝承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信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阳平山上诸屯,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武皇帝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故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未还,夜迷惑,误入贼营,贼便退散。侍中辛毗、刘晔等在兵后,语惇、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

诗一: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韂不肯,率觽数万人拒关坚守

译文:在建安二十年(196年),曹操从散关出兵征讨张鲁,抵达阳平关。张鲁想投降汉中,他的兄弟张韂不同意,率部众数万人在关前坚守。

注释:阳平关是古关隘,位于今陕西勉县西南。这里记载了建安二十年曹操与张鲁之间的军事冲突。张鲁和张韂兄弟俩对是否投降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决定抵抗曹操的大军。


诗二: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归降,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赴朴胡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

译文:张鲁听到阳平已经失守,准备向曹操表示愿意归顺,他的弟弟张韂却坚决反对,带领数万士兵在关前坚守。张鲁听从了张韂的意见,拒绝投降。

注释:“稽颡”是一种古代礼仪,意为低头磕头致谢。张鲁在得知阳平已经失守后,曾打算向曹操表示归顺,但被张韂坚决反对。张韂认为,如果张鲁此时投降,可能无法获得曹操的信任和重用。因此,张韂主张继续抵抗,与曹操相抗衡。


**诗三:于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

译文:为了保护自己的宝物和财产不受损失,张鲁选择了逃往南山进入巴中避难。部下想要焚烧所有宝物和仓库,张鲁却表示:“本欲归命国家,但意图未实现。现在我逃亡是为了避开锋芒,绝无恶意。”

**注释:“本欲归命国家”表明张鲁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臣服来获得曹操的原谅。然而,由于张韂的反对和张鲁本人对曹操的不信任感,导致他最终选择逃亡。“而意未达”说明张鲁当时并未完全理解形势的严峻性和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避锐锋”意味着张鲁为了避免直接对抗而选择了一条更加危险的路线。“非有恶意”则进一步强调了张鲁在逃亡过程中并未抱有敌意或反抗的意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