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太祖乃还邺,以渊行护军将军,督朱灵、路招等屯长安,击破南山贼刘雄,降其众。围遂、超余党梁兴于鄠,拔之,斩兴,封博昌亭侯。马超围凉州刺史韦康于冀。
渊救康,未到,康败。去冀二百余里,超来逆战,军不利。(氵干干)氐反,渊引军还。
十九年,赵衢、尹奉等谋讨超,姜叙起兵卤城以应之。衢等谲说超,使出击叙,于后尽杀超妻子。超奔汉中,还围祁山。叙等急求救,诸将议者欲须太祖节度。渊曰:“公在邺,反复四千里,比报,叙等必败,非救急也。”遂行,使张合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合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合.未战,超走,合进军收超军器械。渊到,诸县皆己降。韩遂在显亲,渊欲袭取之,遂走。渊收遂军粮,追至略阳城,去遂二十余里,诸将欲攻之,或言当攻兴国氐。渊以为遂兵精,兴国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击长离诸羌。长离诸羌多在遂军,必归救其家。若[舍]羌独守则孤,救长离官兵得与野战,可必虏也。渊乃留督将守辎重,轻兵步骑到长离,攻烧羌屯,斩获其众。诸羌在遂军者,各还种落。遂果救长离,与渊军对陈。诸将见遂众,恶之,欲结营作堑乃与战。渊曰:“我转斗千里,今复作营堑,则士众罢弊,不可久。贼虽众,易与耳。”乃鼓之,大破遂军,得其旌麾,还略阳,进军围兴国。氐王千万逃奔马超,余众降。转击高平屠各,皆散走,收其粮谷牛马。乃假渊节。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是陈寿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其中详细记载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十七年,太祖乃还邺”:指的是公元207年,曹操回到邺城。
- “以渊行护军将军,督朱灵、路招等屯长安,击破南山贼刘雄,降其众”:指夏侯渊被任命为护军将军,并监督朱灵和路招等人驻守长安,击败南山地区的贼寇刘雄,并俘获其部下。
- “围遂、超余党梁兴于鄠,拔之,斩兴”:指曹操率军围攻韦康的部将梁兴于鄠县,后成功将其攻克并斩杀。
- “马超围凉州刺史韦康于冀”:马超包围了凉州刺史韦康于冀地。
- “渊救康,未到,康败”:夏侯渊救援韦康,但尚未到达,韦康已经战败。
- “去冀二百余里,超来逆战,军不利”:夏侯渊与马超相距二百余里,马超前来迎战,但军队不利。
- “氐反,渊引军还”:指氐族反叛,夏侯渊领兵返回。
- “十九年,赵衢、尹奉等谋讨超”:在十九年,赵衢和尹奉等人谋划讨伐马超。
- “叙起兵卤城以应之”:指姜叙起兵卤城响应他们的计划。
- “衢等谲说超,使出击叙”:赵衢等人欺骗马超,使其攻击姜叙。
- “于后尽杀超妻子”:马超及其妻子被马超的军队杀害。
- “超奔汉中,还围祁山”:马超逃往汉中,又回军围攻祁山。
- “叙等急求救,诸将议者欲须太祖节度”:姜叙等人紧急求救,将领们商议等待曹操的命令。
- “渊曰:‘公在邺,反复四千里’:夏侯渊说:“您在邺城,往返四千里”,意指他需要时间来救援。
- “比报,叙等必败,非救急也”:夏侯渊预计姜叙等人必败,不是紧急情况。
- “遂至略阳城,去遂二十余里”:马超的部队抵达略阳城,离马超有二十多里远。
- “诸将欲攻之,或言当攻兴国氐”:将领们打算攻打兴国氐人。
- “渊以为遂兵精,兴国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击长离诸羌”:夏侯渊认为马超的军队精锐,兴国城坚固,不能很快攻占,不如进攻长离的羌人。
- “长离诸羌多在遂军,必归救其家”:长离的羌族人很多都在马超前线,一定会回援自己的家园。
- “舍羌独守则孤,救长离官兵得与野战,可必虏也”:如果只留下羌人独自守护,那么就会孤立无援,而救援长离的官兵可以与野战,一定能捕获敌军。
- “渊乃留督将守辎重,轻兵步骑到长离,攻烧羌屯,斩获其众”:夏侯渊留下督将守卫辎重,轻装步兵和骑兵前往长离,烧毁了羌人的屯寨并进行攻击,斩杀敌军。
- “诸羌在遂军者,各还种落”:那些住在马超前线的羌族人各自返回各自的部族。
- “遂果救长离,与渊军对陈”:马超果然去救援长离,与夏侯渊的军队相对抗。
- “诸将见遂众,恶之,欲结营作堑乃与战”:其他将领看到马超前线的军队,很讨厌,想要扎营挖壕沟才与之交战。
- “渊曰:“我转斗千里,今复作营堑,则士众罢弊,不可久”:夏侯渊说:“我军转战千里,现在重新筑起营垒,士兵疲劳,不宜持久。
- “贼虽众,易与耳”:敌人虽然人多势众,但容易对付。
- “乃鼓之,大破遂军,得其旌麾,还略阳,进军围兴国”:于是擂鼓冲锋,大败马超前线的军队,夺取其旗帜,返回略阳,继续进兵包围兴国。
- “氐王千万逃奔马超,余众降”:氐族之王万千逃跑投奔马超,其余的人投降了夏侯渊。
- “转击高平屠各,皆散走,收其粮谷牛马”:转而攻击高平的屠各部落,他们都四散逃跑了,收获了他们的粮食、牛、羊。
- “乃假渊节”:于是授予夏侯渊符节。
本诗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了夏侯渊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军事行动以及他在这些战役中的战略决策和军事智慧。通过阅读此诗,不仅能了解到当时的战事进展,还能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军事风貌和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