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讨马超,以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破超渭南。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关羽攻樊。
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羽退走。
仁少时不修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于左右,案以从事。鄢陵侯彰北征乌丸,文帝在东宫,为书戒彰曰:“为将奉法,不当如征南邪!”及即王位,拜仁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进封陈侯,增邑二千,并前三千五百户。追赐仁父炽谥曰陈穆侯,置守家十家。后召还屯宛。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人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于汉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又诏仁移屯临颖,迁大司马,复督诸军据乌江,还屯合肥。黄初四年薨,谥曰忠侯。子泰嗣,官至镇东将军,假节,转封宁陵侯。泰薨,子初嗣。又分封泰弟楷、范,皆为列侯,而牛金官至后将军。
以下是对《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中“曹仁讨马超”部分的逐句释义与赏析:
原文
太祖讨马超,以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破超渭南。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
释义与赏析
在曹操讨伐马超的战役中,曹仁被任命行事安西将军,负责指挥军队抵抗来自渭南的马超。当苏伯和田银发动叛乱时,曹仁作为骁骑将军,领导七军去讨伐这些叛乱者并成功击败了他们。随后,他被任命为征南将军,并被授予符节,驻扎在樊城,同时镇守荆州。侯音因为叛变南阳,带领数千名民众,但其中有一部分人逃到了曹仁的防守下。曹仁亲自率领数千士兵坚守城池,尽管汉水暴涨淹没了部分城墙,但城墙依然没有完全被淹没。
注释
- 太祖:指曹操,即曹魏的开国皇帝。
- 马超:蜀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为刘备的部将,多次给曹魏造成威胁。
- 苏伯、田银:反叛势力的代表人物。
- 樊:当时曹魏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 宛:古地名,是东汉末年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曹操与孙权交战的前线。
- 于禁:东汉末年的名将,曹魏的将领。
- 关羽:刘备麾下的主要将领,后来成为蜀汉国的开国功臣。
- 樊城: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历史上曾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塞。
- 汉水:一条流经今天的河南省、湖北省的大河。
曹操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来巩固政权和统一天下。曹仁作为曹魏的一位杰出将领,其军事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英勇与忠诚,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战争与政治的复杂性。通过深入了解曹仁的军事活动及其个人品质,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三国时期的动荡与变迁,以及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命运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