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垣下谷者,亲旧也。“又帝闻涣昔拒吕布之事。问涣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涣子侃,亦清粹间素,有父风,历位郡守、尚书。
初,涣从弟霸,公恪有功干,魏初为大司农,及同郡何夔并知名于时。而霸子亮,夔子曾,与侃复齐声友善。亮贞固有学行,疾何晏、邓风扬等,着论以讥切之,位至河南尹、尚书。霸弟徽,以儒素称。遭天下乱,避难交州。司徒辟,不至。徽弟敏,有武艺而好水功,官至河堤谒者。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祖父歆,为汉司徒。父延,为太尉。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诗句赏析
原文
若夫兼爱天下而反之于正,虽以武平乱而济之以德,诚百王不易之道也。
译文
如果能够普遍地爱护天下人并且用正义去纠正他们,即使用武力平定祸乱也可以用道德来加以弥补,这确实是历代不易遵循的法则。
关键词解释
兼爱
“兼爱”指的是普遍的爱,不区分亲疏和远近,对所有人都给予关爱。
天下
“天下”在这里指整个世界或者所有的人类。
正
“正”在此处意味着正义、正确、正当。
武
“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武力或者战争。
治乱
“治乱”指的是国家或社会的安定与混乱。
补
“补”在这里表示补偿、纠正的意思。
百王
“百王”指的是历代帝王,这里用来强调历史的长久性。
不易
“不易”意为不容易做到或者遵循,强调了这种法则的重要性和难以实现性。
注释
- 《三国志》是西晋时期的史学家陈寿所著,属于中国历史名著之一。
-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父亲是东汉末年的司徒袁滂。
- 诸公子多越法度,意指当时许多贵族子弟行为越轨,违反社会规范。
- 袁涣清静,举动必以礼,表明他的为人清廉且行事有礼。
- 曹操(曹公)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人物,后来成为魏国的建立者。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意指曹操利用汉献帝的名义来行使权力。
-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始人,与曹操、孙权并称为“三英”。
- 吕布(布)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武将,曾与刘备有过友好的关系。
- 刘备之为豫州,即指刘备在豫州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势力。
- 袁术(术)是东汉末年的军阀,曾在江淮一带活动。
- 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描述了袁绍与袁术之间的关系以及袁绍在决策时的态度和行为。
- 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描绘了袁涣随同刘备一起对抗吕布的故事。
- 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讲述了吕布与刘备之间的矛盾和裂痕。
- 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表达了袁绍在面对吕布的威胁时坚定的立场。
- 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描述了吕布威胁袁涣的情景。
- 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有辱人,不闻以骂。”,展现了袁涣的从容不迫和高尚品格。
-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其祖父歆是汉司徒,父亲延是太尉。张范的父亲在官场上有着显赫的地位。
- 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描述了张承在仕途上的升迁过程。
- 术作色不怿,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展现了袁术对于军事行动的不满和对将领素质的质疑。
- 术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描绘了袁术质疑曹操出兵能力的场景。
- 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展示了张承坚定的立场和对曹操实力的认同。
- 术不作答,但心知承言之有理,遂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揭示了袁术对张承观点的认同和随后的行动。
- 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表达了袁术对张范的尊重和对他拒绝邀请的态度。
- 术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描述了袁术试图通过询问来了解张范的政治主张和个人品质。
- 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展现了张范的政治智慧和对当前形势的分析。
- 术不悦。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揭示了袁术对于曹操军事力量的担忧和再次提问。
- 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展现了张范对曹操力量的认可和对未来形势的判断。
- 术作色不怿,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揭示了袁术对于军事行动的不满和对将领素质的质疑。
- 术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表达了袁术对曹操出兵能力的质疑和对自身军队实力的评估。
- 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展现了张范对曹操力量的认可和对未来形势的判断。
- 术作色不怿,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斗,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揭示了袁术对于军事行动的不满和对将领素质的质疑。
- 术不悦。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又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力矣!”表达袁术对曹操军事力量的质疑和对自身军队的评价。
- 承乃是日:“汉德虽衰,天命未定,今天下三分已定,曹公得其地而守之,尚何忧乎?吾所以不早降者,惧无路耳。今奉天子诏命,以义相与。”,展现了张范对曹操力量的认可和对自身立场的坚定。
- 术作色更恶不怿,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揭示了袁术对军事行动的不满和对将领素质的质疑。
- 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也。”表达了张范对曹操力量的认可和对未来形势的判断。
- 术不悦,遂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揭示了袁术对张范态度的变化和最终决定离开袁图寻求安全之地。
本篇文本通过描述东汉末年几位重要人物之间的互动及事件,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复杂关系。其中袁涣、张范等人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品德和才能,还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实际情况。这些故事和人物的选择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