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在东宫,茂复为太子太傅,甚见敬礼。卒官。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师事郑玄。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
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反问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干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收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
《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是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篇历史传记,详细记录了三国时期魏国人物袁涣、邴原、田畴、管宁等人的生平事迹。本传记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展现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貌,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见解。以下是对该文的逐句释义:
- 文帝在东宫
- 茂复为太子太傅:指袁涣的父亲袁滂曾任汉代司徒,其子袁涣亦继承父志,担任太子太傅一职,表现出对国家忠诚。
- 甚见敬礼:表明袁涣受到皇帝及朝臣的尊敬和重视。
- 国渊字子尼
- 乐安盖人也:国渊是乐安郡盖县人,出身于一个有学术传统的家庭。
- 师事郑玄:国渊跟随当时的著名学者郑玄学习,接受儒家经典的教育。
- 卒官
- 卒官:指国渊在任期间因故离职,但具体原因不详。
- 太祖辟为司空掾属
- 辟为司空掾属:指曹操任命国渊为司空府的助理官员。
- 相土处民
- 相土处民:描述国渊在地方上治理民众的能力,意指他善于根据土地条件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
- 计民置吏
- 计民置吏:国渊在管理人口时注重法律和秩序,确保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 明功课之法
- 明功课之法:指国渊对农事管理和税收制度有着清晰的认识和严格的执行。
- 五年中仓廪丰实
- 五年中仓廪丰实:国渊任职期间,地方仓储物资充足,粮食充裕,反映出他在经济管理上的成效。
- 百姓竞劝乐业
- 百姓竞劝乐业:当地百姓因为国渊的管理而积极投身生产,社会风气良好。
- 太祖征关中
- 太祖征关中:指曹操率军征讨西部的叛乱地区。
- 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国渊被任命为留守官员,负责处理留守事务。
- 田银、苏伯反问间
- 田银、苏伯反问间:指在一次叛乱中,田银与苏伯领导叛军发动反抗。
- 银等既破,后有余党:叛乱虽然被平定,但仍有一些余党未被完全消灭。
- 皆应伏法
- 皆应伏法:叛军中的余党最终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 渊以为非首恶
- 渊以为非首恶:国渊认为不应将叛乱的主要责任人绳之以法,而是应该更多地考虑其余的胁从者。
- 请不行刑:他向朝廷请求不对主要叛乱分子进行刑罚。
- 太祖从之
- 太祖从之:曹操接受了国渊的建议。
- 赖渊得生者干余人:由于国渊的建议,很多叛乱的幸存者得以幸免。
- 破贼文书旧以—为十
- 破贼文书旧以—为十:在之前的文书中,常将“十”误写为“一”,造成了混乱。
- 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国渊改正这一笔误,确保文书准确无误。
- 太祖问其故
- 太祖问其故:曹操询问国渊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改动。
- 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国渊解释说,对外征战时夸大斩杀数量,是为了显示武力,同时也是为了让民众了解朝廷的实力和决心。
- 河间在封域之内
- 河间在封域之内:河间国位于魏国的边界之内。
- 银等叛逆:河间国的反叛势力。
- 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
- 虽克捷有功:虽然取得了胜利和功绩。
- 渊窃耻之:国渊内心感到羞耻,因为这些功劳是建立在损害民众利益的基础上完成的。
《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不仅是一篇关于三国时期魏国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部反映当时政治理念、社会风俗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正义和责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