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孙氏素豪侠,人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举孝廉,修让邴原,融不听。时天下乱,遂不行。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官终而修至。复署功曹。时胶东多贼寇,复令修守胶东令。胶东人公沙卢宗强,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修独将数骑径入其门,斩卢兄弟,公沙氏惊愕莫敢动。修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融每有难,修虽休归在家,无不至。融常赖修以免。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幼年失去母亲,感念母爱之深,哀痛至极。邻里闻讯,为感其孝心,自发罢社日之活动。年二十,游学于南阳,止于张奉家中。奉家遭难,全家患病无医者,王修为亲人隐忍照顾,待疾病痊愈后离去。初平年间,北海孔融召他为主簿,并守高密令。高密孙氏豪侠,宾客多犯法。民有被劫持者,贼入孙氏,官吏不能擒拿。王修率众围之,孙氏拒守,官吏及民众畏惮不敢接近。王修下令曰:“敢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出贼。因此,豪强皆畏服。举孝廉,让邴原,孔融不听。时天下纷乱,遂不行。不久,郡中有反者。王修闻孔融有难,夜往投奔孔融。贼初发时,孔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至官,复署功曹。时胶东多贼寇,令王修守胶东令。胶东公沙卢宗强,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王修独带数骑径入其门,斩其兄弟,公沙氏惊愕莫敢动。王修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
译文: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自幼失去母亲,感念母亲的爱而十分悲伤。邻里听说了这件事,自发停止举行社日活动以表示哀悼。二十岁那年,游学于南阳,在张奉处做客。张奉一家得病,无人照料,王修亲自去安慰和照顾他们。后来张奉家的疾病痊愈,王修才离开。初平年间,北海孔融征召他为主簿,并担任高密令。高密孙氏豪侠,宾客多次犯法。有人遭到劫持,贼寇进入孙氏家族,官吏无法逮捕。王修率领众人围捕,孙氏家族抵抗固守,官吏和百姓畏惧不敢靠近。王修下令说:“敢不进攻者与同罪。”孙氏害怕,将劫匪驱逐。因此豪强都感到畏惧。王修被推举为孝廉,但让给了邴原,孔融不同意。当时天下混乱,于是没有前往。不久,郡中出现反叛者。王修听闻孔融有难,夜晚前往投奔孔融。贼寇刚发动时,孔融对左右说:“能冒风险前来的人,只有王修!”官至功曹。此时胶东多盗贼,王修又令自己守卫胶东县令。胶东人公沙卢宗强,自行筑营垒,拒绝调遣。王修独自带领数骑直入其门,斩杀其兄弟,公沙氏惊愕不敢动。王修安抚其余人等,由是寇贼减少。孔融每次有难,王修为他奔走救援,孔融常依赖王修得以幸免。
赏析:
《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中的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感情的人物形象。他的故事充满了悲悯、忠诚和勇敢,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王修的孝顺和善良是值得称赞的。他在失去母亲后,不仅没有沉溺于悲痛之中,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和照顾他人。他的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关爱和尊重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王修的果断和勇敢也是值得敬佩的。当他得知张奉家的遭遇时,他没有选择退缩或逃避,而是主动挺身而出,保护张奉家人免受侵害。这种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都应该勇敢面对并尽力解决它们。
王修的智慧也是令人钦佩的。他通过巧妙地处理公沙卢宗强的问题,不仅成功地驱逐了盗贼,还使官府得以安宁。这种机智和谋略在现代生活中同样重要,能够帮助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加高效和有策略性。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智慧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王修的忠诚和牺牲精神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重要品质。他为了孔融的安全和名誉而不惜冒险,这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和效仿。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他们和守护我们的家园。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为社会做出贡献。
王修的形象不仅是古代中国社会的缩影,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