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修为督军粮,还乐安。谭之破,诸城皆服,唯管统以乐安不从命。太祖命取统首,修以统亡国之忠臣,因解其缚,使诣太祖。太祖悦而赦之。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

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

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乃礼辟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太祖议行肉刑,修以为时未可行,太祖采其议。徙为奉常。其后严才反,与其徒属数十人攻掖门。修闻变,召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爵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相国钟繇谓修:“旧,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修曰:“食其禄,焉避其难?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顷之,病卒官。子忠,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初,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

《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是西晋时期的史学家陈寿所著,通过这篇传记,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东汉末年的几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下面将对原文进行逐句解读:

  1. 原文
    夫为政之体在于顺民心。《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中,“夫为政之体在于顺民心”一句,揭示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顺应民意。在古代中国,君主或统治者必须赢得民心才能稳固统治。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解和认识。

  2. 译文
    治国的关键在于顺应人民的心意。

  3. 注释

  • 《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这是一部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书籍。
  • 袁涣(字曜卿):《三国志》中的主人公之一,其人其事被详细记录。
  • 陈寿:(西晋)史学家,著有《三国志》。
  1. 赏析
    该句反映了作者对于政治哲学的理解,认为君主或统治者应当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期待,这样才能获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民本、重视民生的理念。

  2. 原文
    故能致天下之治者,其德足以怀之。——《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中的这一句话表明了道德高尚的领导者可以赢得人心并引领国家走向繁荣。

  3. 译文
    所以能够达到天下安定的人,他的德行足以安抚百姓。

  4. 注释

  • 《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这是一部记述三国时期历史的史书。
  • 致天下之治:使天下得到治理。
  • 其德足以怀之:他的政治德行足以安抚百姓。
  1. 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的品德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一个具备高超道德品质的领导者能够赢得民心,进而有效地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 原文
    故夫兼爱天下而反之于正者,虽以武平乱而济之以德,诚百王不易之道也。——《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中的这句话指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3. 译文
    那些兼爱天下并且用正义来纠正混乱的人,虽然用武力平定乱世并且辅以道德教化,确实是历代不可改变的法则。

  4. 注释

  • 《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这是一部记述三国时期历史的史书。
  • 兼爱天下:普遍地关爱天下人。
  • 反之于正:纠正混乱的局面使之归于正道。
  • 以武平乱:以武力平定动乱。
  • 济之以德:辅之以道德教化。
  • 诚百王不易之道也:确实是历代不可改变的法则。
  1. 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历史上许多成功的王朝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当国家的政治清明、道德昌盛时,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见识,而且对于我们当代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