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俺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谦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及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赖阴夔、陈琳营救得免。
诗句如下:
崔琰,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人也。年少时质朴迟钝,喜好剑术和武艺。年二十三岁时,因乡里规定,他转为正卒,开始感慨发奋,研读《论语》和《韩诗》。到了二十九岁时,结识了公孙方等人,到郑玄的门下求学,但学不到一年,徐州的黄巾军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当时粮谷短缺,郑玄就停学辞退了各位学生。
译文如下:
崔琰,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县人。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好击剑,热衷于武功。在二十三岁那年,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才开始感慨发奋,研读《论语》、韩诗。到了二十九岁时,就结交了公孙方等人,到郑玄门下求学。学习不到一年,徐州的黄巾军攻占北海,当时粮谷供应缺乏,郑玄就停学辞退了各位学生。崔琰已被遣放回去,可是贼盗强寇到处都是,西去的道路不通,自离家乡四年之久才回到故乡,以弹琴读书为消遣。
赏析:
这首诗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崔琰在被曹操征召后写的一篇传志文。文章通过对曹操早年的经历和性格特征的描述,展示了一个有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人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崔琰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为曹操的北伐战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在官渡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忠诚和勇敢精神赢得了曹操的赏识和信任。同时,崔琰的文学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文笔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感人。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此外,崔琰还注重诗歌的艺术形式美和节奏感,通过押韵和平仄等音律手段,使得诗歌更具韵味和美感。因此,可以说《崔琰传》不仅是一篇传志文,更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