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殷鉴夏后,《诗》称不远,于卯不乐,《礼》以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察也。袁族富强,公子宽放,盘游滋侈,义声不闻,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

罴?壮士,堕于吞噬之用,固所以拥徒百万,跨有河朔,无所容足也。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况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内鉴近戒,外扬远节,深惟储副,以身为宝。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世子报曰:”昨奉嘉命,惠示雅数,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坏矣,褶亦去焉。后有此比,蒙复诲诸。“

《三国志 · 魏书 ·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是一篇描述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文献。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及注释:

  • 诗句: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太祖改容谢之。

  • 译文:曹操击败袁绍,被任命为冀州刺史。他召见崔琰为别驾从事,并对他说:“昨天查看户籍,可以获得三十万人口,所以这里是一个大州。”崔琰回答说:“现在天下四分五裂,九州被分割破碎,两位袁氏兄弟亲举兵器,冀州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我未曾听说过朝廷军队有仁慈之举先行于道路,关心和询问百姓的生活,拯救他们的苦难。而是仅仅关注兵力的数量,这难道是您所在的地方士子百姓所希望看到的吗?”曹操听了后很惭愧地向他道歉。

  • 诗句: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 译文:这时所有宾客都吓得面色苍白。

  • 注释:这里“宾客”指的是在场的官员和随从人员,他们因为崔琰的话感到震惊或不安。

  • 诗句: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 译文:曹操征讨并州时,崔琰跟随曹操前往邺城,辅助年幼的魏文帝。世子仍然喜欢打猎,更换了衣服和车马,目的是驱逐野兽。

  • 注释:这里的“傅”是指辅导、教导的意思;“世子”指的是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

  • 诗句: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殷鉴夏后,《诗》称不远,于卯不乐,《礼》以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察也。袁族富强,公子宽放,盘游滋侈,义声不闻,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罴?壮士,堕于吞噬之用,固所以拥徒百万,跨有河朔,无所容足也。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况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内鉴近戒,外扬远节,深惟储副,以身为宝。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世子报曰:”昨奉嘉命,惠示雅数,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坏矣,褶亦去焉。后有此比,蒙复诲诸。“

  • 译文:崔琰写信劝诫说:“听说盘游田猎,《尚书》里有所警示;鲁隐公观鱼,《春秋》中表示讥讽。这是孔子和周公的言论准则,也是儒家经典中的明确教义。殷代的教训提醒我们要远离夏桀那样的暴君,《诗经》中有‘于卯日不能快乐’的说法;《礼记》认为这样做是不合适的。这些都是当前得失的教训,必须深入思考。袁氏家族强大富裕,公子们却放纵自己,盘游无度,仁义之声听不到。有见识的君子们,都有像熊或罴一样雄壮的志向,但那些勇士却沉迷于追逐利益,这本来就是导致他们拥有百万部众、占据河朔地区的原因。如今国家疲惫不堪,没有恩惠和安康,士人和妇女都盼望得到恩惠。更何况您亲自统率军队,上下都很辛苦。世子应该遵循正道,慎重行事,思考国家的宏伟战略,内心要记住近期的警示和远处的操守,深刻思考自己的地位,把自身作为最宝贵的财富。然而他却穿着普通士兵的衣服,急忙奔走于险峻之路上,只想追求鸡兔之类的小娱乐,忘记了国家的重要性。这实在是有见识的人所感到的悲伤。只有世子焚烧衣物丢弃装饰物,来满足大家的期待,不要让我这位老臣得罪上天。”世子回复说:“刚才接到您的命令和建议,想让您焚烧衣物丢掉装饰物。已经坏了的衣物和装饰物也已经丢弃了。以后有这样的机会,请再次给我指教。”

  • 注释:崔琰在这里劝导曹操放弃过度追求个人享受的行为,转而关注国家大事和个人品德的提升。

  • 赏析:这段文字展现了崔琰的智慧和忠诚。他在曹操面前提出了批评和建议,虽然是出于对曹操个人的忠心,但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福祉的关注。通过他的劝导,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于道德和国家治理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