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椽属征事。初授东曹时,教曰:“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诗句一:
曹操初为丞相时,崔琰以东曹椽属的身份参与征事。他初次接受东曹的职位时,曹操告诫他:“你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这可以率领时者。”因此授予他东曹的职责,让他去履行职责。
译文:
曹操担任丞相时,崔琰被任命为东西曹椽属并参与征事。在首次担任东曹椽属时,曹操告诫他:“你具备伯夷的高风亮节和史鱼的刚直不阿,贪婪的人羡慕你的名声而自重,勇敢的人崇尚你的名声而自励,这足以引领时事走向正轨。因此任命你为东曹椽属,让你去履行你的职责。”魏国刚刚建立的时候,他被任命担任尚书。当时还没有确立太子,临菑侯曹植被曹操所宠爱。曹操对此心存疑虑,便秘密向外界询问。崔琰却公开地回应了曹操的询问:“我听说《春秋》的原则是,立嫡子以长为尊。加上您五官将仁孝聪明,应该继承大统。我愿意坚守这一原则。” 曹植是崔琰的哥哥女婿。曹操敬重崔琰的正直,对此表示赞赏,并提升他为中尉。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崔琰忠诚耿直的性格和对国家大义的忠诚,以及他在朝廷中的威望和影响力。通过他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正直、有远见和责任感的政治家的形象。
诗句二:
崔琰的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非常有威严和庄重。朝臣们瞻仰他,皇帝也对他敬畏。崔琰还推荐了巨鹿的杨训,虽然杨训才华不足,但却清正守道。曹操就礼聘他出山。
译文:
崔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非常有威严和庄重。朝臣们瞻仰他,皇帝也对他敬畏。崔琰还推荐了巨鹿的杨训,虽然杨训才华不足,但却清正守道。曹操就礼聘他出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崔琰作为朝廷重臣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以及他在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同时,它也展示了杨训的才华和品行,以及曹操对他的重视和礼遇。
诗句三:
后来曹操成为魏王,杨训发表称赞功伐的文章,赞扬他的盛德。当时有人认为杨训是在迎合世俗,批评崔琰未能正确举荐人才。崔琰看到这篇文章后,与杨训取来表草进行阅读。他写信给杨训说:“我看了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时机到了就会有所变化。”崔琰本意是讽刺那些批评者只懂得苛责而不寻求合理依据。有人白崔琰此信傲慢不逊,认为崔琰没有恰当地举荐人才。崔琰从杨训那里取得表草看后,与杨训书信往来,写道:“看了表文,内容很好呀!现在正是变革的好时机。”崔琰原本的意思是讽刺那些批评者只会责骂不会寻根究底。有人告发崔琰这篇书信傲慢不逊,指责崔琰没有恰当地举荐人才。于是崔琰遭到惩罚,被判处徒刑,被人监视着,但崔琰的言辞坚定,毫不屈服。曹操下令说:“崔琰虽然受到刑罚,但他仍然能结交宾客,门庭如同集市一般热闹,面对宾客时他的眼神像虬须一样直视,好像有什么怒气。”于是赐崔琰死。
译文:
后来曹操成为魏王,杨训发布称赞功德的文章,赞誉他的卓越成就。当时有人认为杨训是在迎合时俗浮夸之言,批评崔琰未妥善举荐人才。崔琰看到杨训的文章后,就取来表草阅读。他给杨训写信说:“我看了文章,写得很不错!时机到了就会有所变化。”崔琰本意是讽刺那些批评者只会苛责而不会寻求合理的依据。有人告发崔琰这篇书信傲慢不逊,指责崔琰没有恰当地举荐人才。于是崔琰遭到惩处,被判处徒刑,被人监视着。然而崔琰的言辞坚定,毫不屈服。曹操命令他说:“虽然你受到刑罚,但你依然能够结交宾客,门庭犹如集市一般繁忙。面对宾客时,你的眼神就像虬须一样直视,好像有怒火。”于是曹操赐崔琰死刑。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崔琰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与勇气,以及他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不屈的精神。通过他的言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正义的追求和对于国家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