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仁不从,果败。仁薨,复以济为东中郎将,代领其兵。

诏曰:「卿兼资文武,志节慷慨,常有超江湖吞吴会之志,故复授将率之任。」顷之,征为尚书。车驾幸广陵,济表水道难通,又上《三州论》以讽帝。帝不从,于是战船数千皆滞不得行。议者欲就留兵屯田,济以为东近湖,北临淮,若水盛时,贼易为寇,不可安屯。帝从之,车驾即发。还到精湖,水稍尽,尽留船付济。船本历适数百里中,济更凿地作四五道,蹴船令聚;豫作土豚遏断湖水,皆引后船,一时开遏人淮中。帝还洛阳,谓济曰:「事不可不晓。吾前决谓分半烧船于山阳池中,卿于后致之,略与吾惧至谯。又每得所陈,实入吾意。自今讨贼计画,善思论之。」

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大司马曹休帅军向皖,济表以为「深入虏地,与权精兵对,而朱然等在上流,乘休后,臣未见其利也。」军至皖,吴出兵安陆,济又上疏曰:「今贼示形于西,必欲并兵图东,宜急诏诸军往救之。」会休军已败,尽弃器仗辎重退还。

诗句

  1. “是为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 - 这句话描述了一种极端危险和困境的局面,暗示了内部的问题或冲突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2. “仁不从,果败。仁薨,复以济为东中郎将,代领其兵。” - 表达了忠诚与不服从的后果和对将领的任命。
  3. “诏曰:「卿兼资文武,志节慷慨,常有超江湖吞吴会之志,故复授将率之任。」顷之,征为尚书。” - 描述了皇帝对某人的评价和提拔,以及他的期望和野心。
  4. “车驾幸广陵,济表水道难通,又上《三州论》以讽帝。帝不从,于是战船数千皆滞不得行。议者欲就留兵屯田,济以为东近湖,北临淮,若水盛时,贼易为寇,不可安屯。帝从之,车驾即发。” - 叙述了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及其决策过程,涉及战船运输问题、对策略的讨论以及最终的决策。
  5. “还到精湖,水稍尽,尽留船付济。船本历适数百里中,济更凿地作四五道,蹴船令聚;豫作土豚遏断湖水,皆引后船,一时开遏人淮中。” - 描述了一场洪水灾害后的救援行动,展现了济的聪明才智和组织能力。
  6. “帝还洛阳,谓济曰:「事不可不晓。吾前决谓分半烧船于山阳池中,卿于后致之,略与吾惧至谯。” - 反映了皇帝对某些计划或决策的理解,包括他对济先前建议的看法。
  7. “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大司马曹休帅军向皖,济表以为「深入虏地,与权精兵对,而朱然等在上流,乘休后,臣未见其利也。」军至皖,吴出兵安陆,济又上疏曰:「今贼示形于西,必欲并兵图东,宜急诏诸军往救之。」会休军已败,尽弃器仗辎重退还。” - 描述了他在不同时期的政治活动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译文

  1. 这就像是自己在遭受地狱般的痛苦,是走向灭亡的道路。
  2. 你不听从的话,就会失败。你去世后,我再次让你担任东中郎将,来统领那些军队。
  3. 我听说你有文武双全的才能, 你的志向和气节都很慷慨, 常常有超越江湖、吞下吴国之心, 所以我给你授予将领的职位。
  4. 不久,我召你回京任尚书,当时车驾正前往广陵,你上奏说水路很难通行,并且上书《三州论》,暗示着劝谏我。但我不听,所以数千艘船只都被滞留在江面上。有人提议留下士兵在农田里屯田,但你认为东边靠近湖泊,北面临近淮河,如果水涨时,敌人很容易进攻,不能在那里屯田。我听从了你的建议,于是车驾出发了。当车驾回到洛阳时,对我说:“这件事不可不仔细考虑。我以前曾考虑把一半船只焚烧在山阳县的水池中,但你在后面运到了那里,大概和你担忧的结果一样。又每当我提出建议时,你都深深地进入了我的思考。”从那时起,我对你的评价很高。
  5. 后来明帝继位后,我被封为关内侯。大司马曹休率领大军直逼皖县,我认为深入敌境与孙权的军队对峙是危险的,建议让朱然等在上游截断水流,而我则负责下游的疏导工作。当我到达皖县时,孙皓派出军队在安陆进行攻击,我又上书指出:“现在敌人在西边显示他们的力量,一定想要联合兵力来进攻我们东部地区,应该紧急命令各军前去援助他们。”这时曹休的军队已经战败,全部撤退。

赏析

这段描述展示了一个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军事策略的展开。首先,它通过描绘内部危机(自内地狱)和外部挑战(与孙权对抗),突出了形势的危险性。接着,通过对人物(如曹操、曹休)、策略(如“深进”和“远退”)的详细描写,展示了战争的策略性和智慧的应用。此外,文中还体现了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如对将领的信任和依赖,以及皇帝对臣子的建议的采纳和反思,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政治运作方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