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即位,增邑二百户,并前四百户。时孙权在东关,当豫州南,去江四百余里。

每出兵为寇,辄西从江夏,东从庐江。国家征伐,亦由淮、沔。是时州军在项,汝南、弋阳诸郡,守境而已。权无北方之虞,东西有急,并军相救,故常少败。逵以为宜开直道临江,若权自守,则二方无救;若二方无救,则东关可取。乃移屯潦口,陈攻取之计,帝善之。

吴将张婴、王崇率众降。太和二年,帝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直向东关,曹休从皖,司马宣王从江陵。逵至五将山,休更表贼有请降者,求深入座之。诏宣王驻军,逵东与休合进。逵度贼无东关之备,必并军于皖;休深入与贼战,必败。乃部署诸将,水陆并进,行二百里,得生贼,言休战败,权遣兵断夹石。诸将不知所出,或欲待后军。逵曰:“休兵败于外,路绝于内,进不能战,退不得还,安危之机,不及终日。贼以军无后继,故至此;今疾进,出其不意,此所谓先人以夺其心也,贼见吾兵必走。若待后军,贼已断险,兵虽多何益!”乃兼道进军,多设旗鼓为疑兵,贼见逵军,遂退。逵据夹石,以兵粮给休,休军乃振。初,逵与休不善。黄初中,文帝欲假逵节,休曰:“逵性刚,素侮易诸将,不可为督。”帝乃止。及夹石之败,微逵,休军几无救也。

诗句:
明帝即位,增邑二百户,并前四百户。时孙权在东关,当豫州南,去江四百余里。

译文:
明帝登基后,刘馥被增邑二百户,连同之前的四百户,共计增加六百户。当时孙权位于东关,距离豫州的南边约四百里。

注释:

  1. 明帝:即魏文帝曹丕,是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孙权:即孙权,字仲谋,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他在江东割据称雄,与曹操、刘备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3. 东关:指的是东面的一个关卡或关口,可能是孙权控制的军事要地。
  4. 豫州:古代对今天的河南省及安徽省一带地区的称谓,这里指的是孙权所在的势力范围之一。
  5. 江:指长江,古代中国的一条主要河流,流经多个省份,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
  6. 国家征伐:指朝廷为了统一国家而进行的军事征战。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刘馥在魏国初年的政治生涯。诗中展现了刘馥作为一位地方官员,如何在明帝即位后得到重用,以及他如何应对孙权的军事行动,体现了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智慧和才能。通过这段历史背景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刘馥个人的品格和能力,也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复杂局势和战争环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