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初中,受诏作《都官考课》。劭上疏,曰:“百官考课,王政之大较,然而历代弗务,是以治曲阙而未补,能否混而相蒙。陛下以上圣之宏略,愍王纲之弛颓,神虑内鉴,明诏外发。臣奉恩旷然,得以启曚,辄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臣学寡识浅,诚不足以宣畅圣旨,着定典制。”又以为宣制礼作乐,以移风俗,着《乐论》十四篇,事成未上。
会明帝崩,不施行。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凡所撰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余篇。卒,追赠光禄勋。子琳嗣。
劭同时东海缪袭亦有才学,多所述叙,官至尚书、光禄勋。袭友人山阳仲长统,汉末为尚书郎,早卒。着《昌言》,词佳可观省。散骑常侍陈留苏林、光禄大夫京兆韦诞、乐安太守谯国夏侯惠、陈郡太守任城孙该、郎中令河东杜挚等亦着文赋,颇传于世。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中的诗句及译文
原文
景初中,受诏作《都官考课》。劭上疏,曰:“百官考课,王政之大较,然而历代弗务,是以治曲阙而未补,能否混而相蒙。陛下以上圣之宏略,愍王纲之弛颓,神虑内鉴,明诏外发。臣奉恩旷然,得以启曚,辄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臣学寡识浅,诚不足以宣畅圣旨,着定典制。”
译文
在景初年间,他接受了诏书,创作了《都官考课》。在上疏中,他写道:“官员考核是王者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但历代都不重视,导致一些地方治理不当,有才能和无能的官员混杂在一起。陛下以圣明之策,怜悯国家的纲纪松弛不振,内心有所感应,颁布了明确的诏令。臣有幸得到这样的恩泽,得以表达自己对朝廷事务的理解,于是撰写了《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制度,并写了《说略》一篇。由于自己的学问浅薄,确实难以全面阐释和宣扬圣意,因此只能将其中的一些要点制定下来。”
注释
景初年:指魏文帝曹丕在位期间(220年-226年)。
王粲字仲宣:王粲(约公元179年-约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辞赋家。
大将军何进:东汉末年名将。
左中郎将蔡邕:蔡邕(约132年-192年),东汉末期的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
赏析
这段文本描述了东汉末年的学者和官员之间的互动。王劭作为一位有才华的学者,通过上疏表达了他对官员考核重要性的看法。他提到历代对这种制度的忽视,以及这种忽视给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建议进行系统的考核来纠正这些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王劭的这份奏疏显示了他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和责任感。他不仅提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他还展示了一种积极改革的态度。尽管他自己学识有限,但他愿意尽自己所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中提到的蔡邕,作为左中郎将,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音乐家。他的出现增加了文本的文化氛围,显示了汉代文人之间广泛的学术交流。
这段文献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问题,也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