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者议欲自伐吴,三征献策各不同。诏以访嘏。嘏对曰:“昔夫差陵齐胜晋,威行中国,终祸姑苏;齐闵兼土拓境,辟地千里,身蹈颠覆。有始不必善终,古之明效也。
孙权自破关羽并荆州之后,志盈欲满,凶宄以极,是以宣文侯深建宏图大举之策。今权以死,托孤于诸葛恪。若矫权苛暴,蠲其虐政,民免酷烈,偷安新惠,外内齐虑,有同舟之惧,虽不能终自保完,犹足以延期挺命于深江之外矣。而议者或欲泛舟径济,横行江表。或欲四道并进,攻其城垒。或欲大佃疆场,观衅而动:诚皆取贼之常计也。然自治兵以来,出入三载,非掩袭之军也。贼之为寇,几六十年矣,君臣伪立,吉凶共患,又丧其元帅,上下忧危,设令列船津要,坚城据险,横行之计,其殆难捷。惟进军大佃,最差完牢。(隐)兵出民表,寇钞不犯;坐食积谷,不烦运士。乘衅讨袭,无远劳费:此军之急务也。昔樊哙以十万之众,横行匈奴,季布面折其短。今欲越长江,涉虏庭,亦向时之喻也。未若明法练士,错计于全胜之地,振长策以御敌之余烬,斯必然之数也。“吴大将诸蔼恪新破东关,乘胜扬声欲向青、徐,朝廷将为之备。嘏议以为”淮海非贼轻行之路,又昔孙权遣兵人海,漂浪沉溺,略无孑遗,恪岂敢倾根竭本,寄命洪流,以激乾没乎?恪不过遣偏串小将素习水军者,乘海沂淮,示动青、徐,恪自并兵来向淮南耳。“后恪果图新城,不克而归。
王嘏对孙权的评论:
- **原文**:时论者议欲自伐吴,三征献策各不同。诏以访嘏。嘏对曰:“昔夫差陵齐胜晋,威行中国,终祸姑苏;齐闵兼土拓境,辟地千里,身蹈颠覆。有始不必善终,古之明效也。”
- **译文**:当时有人建议魏国自伐吴国,三次出征的策略各不相同。朝廷将这个问题咨询给王嘏。王嘏回答说:“从前夫差征服齐国胜过晋国,威震中原,但最终在姑苏城被打败;齐闵公兼并土地开拓疆域,开垦了千里之地,自身却因此陷入覆灭。开始时未必一定能够取得好的结果,这是古人留下的明显警示。”
- **注释**:
- 夫差(Bàqū):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曾击败越国,并征服了齐国。
- 齐闵(QíMǐn):齐国的君主,曾兼并其他国家的土地和疆土。
- 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曾是吴国的都城。
- 齐闵公(QíMnɡōnɡ):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曾在位期间扩张疆域,并开拓千里之地。
- 古之明效:古代的明证。
- **赏析**:王嘏通过这段历史典故来阐述战争的危险性,提醒当政者要审慎决策,避免盲目自大导致失败。他提到吴国的夫差因为过于自信而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以及齐闵公因扩张过度而身陷囹圄的历史教训,强调任何国家和个人在取得成就后都需谨慎行事,以免重蹈覆辙。这种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的思想对于当时的政策制定者来说是极具启发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