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登雅意如此,而深敬友矫。
郡为孙权所围于匡奇,登令矫求救于太祖。矫说太祖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吴人挫谋,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太祖奇矫,欲留之。矫辞曰:“本国倒悬,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太祖乃遣赴救。吴军既退,登多设间伏,勒兵追奔,大破之。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征南长史。彭城、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
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借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悉自览罪状,一时论决。大军东征,入为丞相长史。军还,复为魏郡,转西曹属。从征汉中,还为尚书。行前未到邺,太祖崩洛阳,郡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荡然。
**译文:**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担任郡功曹时,郡守孙坚举荐桓阶为孝廉,任命他为尚书郎。当其父丧还乡里时,正值孙坚战死后,桓阶冒难前往刘表处请求收葬孙坚的遗体,刘表义而与之。后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必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太祖大悦。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而表急攻羡,羡病死。城陷,阶遂自匿。
**赏析:**
《桓二陈徐卫卢传》,又名《三国志·魏书·桓二陈徐卫卢传》。这部作品是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所著的历史传记。陈寿通过记录历史人物桓阶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其个人的忠诚和智慧,也反映了东汉末年的政治斗争和个人命运的波折。
在这篇传记中,桓阶因其智勇双全而被后世称道。他不仅能够审时度势,还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考虑。特别是在面对家族与国家之间的抉择时,桓阶选择了后者,这种舍小我、顾大局的精神令人敬佩。
桓阶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在曹操手下任用贤才,如张羡等;他劝说刘表不应响应袁绍的号召,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这些行为充分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使他在乱世中脱颖而出。
在《桓二陈徐卫卢传》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东汉末年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桓阶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史,更是那个时代动荡背景下的历史缩影。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深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桓二陈徐卫卢传》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研究三国时期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通过对桓阶这一角色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那个时代的历史脉络和社会风貌。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与发展的机会。